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前进在服务成都经济发展的特色办学路上


发布时间:2016-04-05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四川省信息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十年磨砺,成功步入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行列。在“成都服务,服务成都”的办学宗旨下,努力办好特色院校。  

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校地融合、校企共生、协同育人”办学新模式

作为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学院紧紧抓住成都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结合成都的五大兴市战略,服务于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战略目标,瞄准现代服务业,在项目推进中深入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校地融合、校企共生、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  

主动作为,校地融合。学院充分发挥市属高校的办学优势和地处产业园区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多方共同着力,针对不同的产业业态特点,构建了高新区成职软件教育园、成都旅游职教集团、城中校、成都创业学院、成都棋艺学院等校企合作模式,较好地服务了产业。在服务产业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校地融合,在融合中获得更多更大的支持,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成为了地方高职院校改革的排头兵。  

利益均享,校企共生。在构建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过程中,学院找准多方利益诉求,建立利益平衡和双赢机制,形成合作契约,实现校企共同发展。软件教育园通过建立园区运行制度、园区企业管理制度、园区教学管理制度、园区师资管理制度、园区企业评估制度、合作开发项目管理制度等,明晰企业和学院在园区的责权利;旅游职教集团通过建立议事制度、监督制度、工作流程,以及“三统、三带”和“接单-发单”机制,实现集团内旅游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共享;“城中校”通过构建系列运行机制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学院、商贸城管理方和商家的共同发展;成都棋艺学院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双体系”校企课程结构、“双标准”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专兼职“双导师”队伍,实现学生“双身份”自然转换。  

机制保障,协同育人。学院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人才培养,这也是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最大的利益诉求。因此,体制机制创新,必然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人才质量的提升。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开展教师“双进”,共建产学研一体化实训基地、共建企业课堂、开展多方参与的人才质量评价、共同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等等,实现了以校企合作平台为保障的协同育人格局。尤其是基于校企合作平台的校企融合、产业一体,促进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和交融,提升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层级。  

二、服务地方经济,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院积极探索实践,以把握现代服务业及相关专业发展态势,及适应成都产业发展需求和产业布局为出发点,不断深化“成都服务的高职品牌,服务成都的办学贡献”的宗旨,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及时反馈到地方经济建设中,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为成都现代服务业提供优质人才支撑 学院坚持“校地融合、校企共生、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坚持融入成都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办学,遵循现代服务业专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面对成都区域经济结构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引发的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学院根据专业属性及对工学结合要求的多样性,构建了适应不同专业特点的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不同专业特点及其对应行业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差异,整合集成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条件,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同时,以工学结合为载体,对接行业岗位技能需求,将技能竞赛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引导专业和课程教学改革,校企共制计划,共商项目,共享成果,形成政、行、企、校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年来,学院已有9358名毕业生顺利毕业,根据第三方调查数据显示,全校2012~2014届毕业生中,85.18%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四川省工作。从在省内工作的情况来看,三届共有 75.4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成都工作。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酒店业、电子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建筑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医疗卫生是学生主要就业的行业。私营民营企业是学院2012~2014 届毕业生的主要去处,三届均有超过 60%的毕业生在私营民营企业工作;国有企业则是毕业生的第二大去处,三届均有超过 10%的毕业生在国有企业工作。数据显示,学院为成都区域第三产业的小微企业战略转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成为成都现代服务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输送的重要基地。 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工作总体满意度高,第三方调查数据显示,72家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表示“比较满意”,占用人单位数量的50%;50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占用人单位总数量的 35.21%,学院毕业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二)引领“3+N”中高职衔接模式,推动成都区域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骨干建设期间,学院率先探索成都区域中高职衔接路径,形成“3+3”(3年中职+3年高职)模式,并在全市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学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14年,市教育局出台《统筹城乡职业教育“3+N”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成都市中高职衔接工作全面展开。作为3所市属高职院校牵头单位之一,学院制定了《“3+N”集团化办学现代服务业合作联盟工作方案》、《学院“3+N”集团化办学相关工作的实施方案》、《学院3+N集团化办学派出联络员工作方案》,重点落实了“3+N”合作办学现代服务业合作联盟的工作内容。 学院与成都市礼仪职业中学、新津县职业高级中学、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都江堰市职业中学、成都市华阳职业中学、成都市温江区燎原职业技术学校、成都市蜀兴职业中学、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等8所中职院校通过中高职衔接模式,在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单独招生方案,以及实训基地共享,师资培训共建等方面深度合作。学院与合作中职学校的衔接专业已达11个,学院领办的重点专业涉及3所中职学校的3个专业,学院选拔8名优秀骨干教师作为联络员到8所中职学校深入开展工作。学院“3+N”中高职衔接模式受到了《四川日报》、《四川教育电台》、《成都日报》、《教育导报》、中国高职高专网、四川省教育网等媒体广泛关注。  

在“3+N”合作办学基础上,学院还与其他24所中职学校(其中成都地区12所)建立了中高职衔接关系,对接专业11个。制定了11套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中高职衔接实训手册11门;有4所学校的1004名学生参与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管理试点;创新了文化素质+技能考核的中高职衔接单独招生考核录取考试形式,通过单独招生录取中职学生2900余人,通过五年一贯制招生录取中职学生800余人;举办了2次市级中高职衔接技能大赛,参赛学生共1589人;成功举办了2次中高职衔接教师课程设计大赛,参赛教师共84人;举办了中高职衔接征文大赛,共征集33篇文章;举办了首届综合素质文艺展演,参与表演学生共150余人;开展教师的培训与研讨,参与教师930多人次;依托学院公共实训平台,开展中职学生实训2592人次。  

学院“3+N”高职衔接模式深化了职业教育的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了中高职教育融通发展,加快了区域性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有力支撑了成都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推进校地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学院始终坚持将自身发展与成都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服务成都社会经济、助推成都主导产业发展为己任,社会综合服务能力加速提升。  立足区域,全力推进多形式的校地合作,为成都县域经济改革发展主动提供支持。学院2012年与新津县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几年来,双方在教育、科技、旅游、工业、物流、电商等方面开展了合作,成效显著。共同编制《新津县中等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津职高先后共派送41名师生到学院参与酒店管理、咖啡调酒等专业知识培训及中法乡村旅游论坛活动,领办新津职高酒店专业、共建财商专业部等;与位于新津县的成都恒力磁性材料有限公司的合作,签订400万元成功转化的技术交易合同,共获得14万元的市科技局资金补助;共同签署了《乡村旅游发展合作协议》,举办了新津旅游线路产品推介会,建设智慧旅游营销平台; 10名师生参与 “世界看中国?青年畅梦想”中外青年交流会,7名教师参与了“世界500强新津行”、 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的外文翻译工作;新津工业园区管委会与学院共建订单培训模式,10名大三学生到工业招商分局顶岗锻炼。学院还与成都市高新区、温江区、新津县、双流县签订框架性协议,开展多形式、多方向和合作。  

发挥优势,完成科研与科技服务项目115项,为成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学院与行业协会和区域内支柱企业密切协作,组建了高教研究所、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科研与科技服务新局面。骨干期间,完成科研与科技服务项目11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项,此外专利申请6项。其中,通过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成都新材料、新能源的研发提供服务;学院与中国核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阿波罗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申报、承担省市科技部门重大项目14项;与企业开展科技协同创新,合作研发企业项目101项科研与科技服务。学院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研究与实践”和 “高纯5N碲真空蒸馏新技术产业化”这两个项目上就为社会创造直接经济价值约1500余万元。学院与四川鑫龙碲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研发的项目“高纯5N-碲真空蒸馏新技术产业化”获2014年度成都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  

依托产业,积极参与行业企业标准制定,为成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标准支持。骨干建设期间,学院为四川省旅游局制定了包括四川省星级饭店标准化工作等5项地方性旅游行业标准,包括:旅行社标准化工作指南、旅游饭店标准化工作指南、旅游景区标准化工作指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服务规范、丘陵山区乡村旅游服务规范;为成都银行制定了岗位标准4项,包括:综合柜员岗位标准、大堂经理岗位标准、客户经理岗位标准、金融礼仪职业标准等,并在区域内的兴业银行、恒丰银行、华夏银行、成都农商行等企业推广。为成都市制定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标准1项;为护理行业规范护理技术操作9项,不断规范和提升了行业标准。  

整合资源,承接政府部门培训、面向其他经济社会服务培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三类培训模式,为成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培训支持。一是根据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需求,完成培训任务107809人次,其中开展“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国培)项目20人次;省级行业部门委托培训104571人次,包括高中职师资、建筑类三类人员安全施工、服刑人员计算机操作、心理辅导、行业员工素质提升培训等;当地行业部门委托培训2819人次,包括新员工、在职人员礼仪培训、综合素质提升等;其他政府部门委托培训399人次,包括新员工、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升等。  

二是根据其他经济社会培训需求,完成培训任务27344人次,其中开展职业资格培训4358人次,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茶艺师(中级)、导游技能、建筑类“八大员”等;开展企业职工技术培训21454人次,包括新员工、在职人员素质、素养提升等;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82人次,包括新津县就业局县校合作城乡就业人员培训等;开展创业创新培训  1250人次,包括创业师资、SYB、社会人员创业项目等。  三是根据各类社会人员需求,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完成鉴定任务13098人次,包括维修电工、茶艺师、调酒师、育婴师、保育员、计算机操作员、眼镜定配、验光员、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等职业技能(中、高级)鉴定。  三年来,学院服务项目累计到款额2308万元;助推企业上交利税逐年增长,2014年服务对象企业销售额超过5亿元。  

三、助推创业天府计划,探索区域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  

契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学院2012年即探索建设创业学院,通过几年实践,形成了完整的管理运行架构,对开展创新创业工作提供了成熟的,可资借鉴的案例,在全国范围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实践证明,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定位,整合资源,就可以在创新创业方面找到一条新路径。  

推动“创客+众创空间”。 “创客+众创空间”由“共有物理空间+创业公共服务+信息披露平台”三部分组成,目标是建成一个以“创业测评—项目孵化—商业催化—创权交易—信息披露”为链条的全价值链、全创业要素的创业服务载体群落。承担“创业土壤”功能,即通过创业博览汇、创客部落、手创坊、创客咖啡、路演中心等载体搭建了一个聚敛人气、创意生成、项目分享、成果转化的新型众创空间。  

自2015年9月正式运营以来,已举办各类创客沙龙、项目发布、投资路演活动等30场,发展创客会员400 余名。“创客+部落”采用“企业+教育”模式,目前已引进10家知名创客企业,10大主题创客部落,占地近8000平方米。2015年,“创客+众创空间”被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未来,众创空间的发展目标不仅是为创业者提供开放的办公场地,更能为他们提供创业培训、商业模式构建、法律财务等全方位创业服务的生态体系,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  

探索“企业+教育”模式。在引入企业导师的过程中,成都创业学院整合企业家导师、专业咨询公司和国内外创业名师多方人力资源,建设了一个面向成都地区所有园区、创业中心等平台的“创业师资基地”。如今,一支校企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已成功建立,校内具有创新创业教学认证资质的教师60余人,企业导师41人。  

如果说企业的入驻是学生创新创业的助推器,那么课堂教育则是学生创业自身具备的发动机。据了解,成都创业学院针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量身制定”双创教育计划。比如,大一学生必修 “创新创业课”以重点培养其创新创业意识;针对大二学生开设选修课和成熟创业小班,重点培育创新创业方法;而企业定制项目创业小班,则是针对创业实战面向大三学生专门开设的。  

构建 “三区一平台”。2013年7月“成都创业学院”正式运行后,该项目还被教育部列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重点项目”。两年多的运营,如今的成都创业学院已逐渐成长为一个集创业教育、实践、服务、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青年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学院构建的“创业教育区”、“创业孵化区”、“成长型企业区”和“综合服务平台”(简称“三区一平台”)日益成熟,分别实现对创业青年服务“创业教育”、“创业孵化”、“创业发展”和“创业服务”功能。  

在创业教育区,面对在校生,从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方法的培育以及实战的历练等不同方面,对大一至大三学生采取分层次教育教学模式,推进“全覆盖、分层次、菜单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目前已“全覆盖”学生10600人。对外,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培训,实施“菜单式”项目制小班和创业素质拓展。  

除了享受免费基础设施、相关事务咨询等福利之外,企业成员每人还可以免费享受一次英国引进的RTC 人才测评,团队每年免费获得两次企业管理诊断机会、园区企业导师指导、参与园区组织的产品众筹、项目路演等机会。这么多实实在在的福利,在“创业孵化区”,学生企业都可以享受到。  

成长型企业区对外引进成熟企业,每年有专门的企业导师,提供不少于40课时的创业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向学院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指导服务并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并且提供一定“外包订单”或“创业项目”,指导并交付入驻学生创业完成,加速学生企业成长。  

创业综合服务平台一是着眼于承担学生企业的“非核心业务”;二是为入驻企业提供公益性的增值服务。在与包括自身的各园区、行业、机构合作中捕捉、整合、引入成熟项目,为初创企业提供更多的项目选择。集中展示园区所有企业的产品、成果,并整合园区资源,协助初创企业对外谈判,提升初创企业的市场议价能力和规模效应;组织专家团队,为园区初创企业提供免费的经营诊断、特质测评及一对一专家辅导,帮助初创企业更好进行企业运营管理,以及人员配置优化。  

习近平同志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居于第一位。学院近几年的办学体制机制探索与创新,为学院顺利通过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验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对学院今后一个时期奠定了良好发展基础,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市委书记黄兴初在成都市与同济大学举行校地合作交流座谈会上,将我院作为两所市属特色院校之一,这是对我院创新发展的褒扬,更是对我们的鞭策鼓励!我们要始终坚持“成都服务,服务成都”的办学定位,坚持不断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坚持校企融合,合作育人,不断提高服务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办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国际化一流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