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撒成贤

笃信好学 志在生民 特色育人 技能成才


发布时间:2014-08-15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

撒承贤,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宁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宁夏高教学会副会长,宁夏党建研究会理事会理事,宁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宁夏社科联副主席。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论团结》、《论结合》等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复印转载;著有专著1部,参编教材2部。先后被评为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先进个人、全区十大优秀团干部、宁夏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宁夏学习型领导干部。

  宁夏素有"塞上江南"美誉,风景如画。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银川市西夏区宁夏职业教育园区,是一所集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为一体的多门类、多学科的综合性高等学校。现有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3.85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7278名。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高职院校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全国90家数控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重点建设单位和国家首批100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先后荣获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自治区文明单位、宁夏培养使用技能

  注:特约记者胡泊为教育部职成司同志。

  人才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近年来,学校在自治区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学院主持建设了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共享资源库项目,承建了区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中心,实现了自治区职业院校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零的突破,成为2011年国家在宁夏重点支持的能源化工实训基地。学院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现已发展成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富裕新宁夏的重要力量。

  尽管学校取得了诸多成就,获得了多项荣誉,但面对今天的成绩,院长撒承贤却对我们表达了另外一种心声:由于地处西部,职业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大多数老百姓的脱贫致富问题,我们可以不争一流,但必须像白杨树那样,扎根宁夏山川,为广大百姓的子女创造、提供更多、更好"技能成才、技能创业、技能致富"的机会。在本次访谈中,我们时时感受到这个西北汉子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对家乡父老的深情。

  记者:撒院长您好,您从事教育事业近30年,长期从事学生工作,也长期担任学校领导职务,而且您本人又是从本科学校转到职业院校,请结合本校发展历程和服务宁夏区域经济建设背景,谈谈你们在职业教育办学中形成了怎样的职业教育理念?

  撒承贤:我是20098月从宁夏大学党委副书记岗位上调到这所学校担任院长的。现在的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由五所学校合并而成,分别是始建于1949年的宁夏农业学校、创建于1972年的宁夏重工业职工大学、创办于1975年的宁夏机械技工学校、成立于1979年的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和创办于1982年的宁夏职工科技学院。为优化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自治区政府分别于20047月、200511月通过两轮合并将这五所院校整合组建了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挂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和宁夏广播电视大学两块牌子。到任后不久,我就开始考虑如何凝练办学理念的问题。

  我们的办学理念既要吸收普通本科院校的优点,又要突出职业院校的特点。因此,我将调研的第一站放在了企业,通过深入调研和全员讨论,我们汇集、吸收了教职员工多年思考与探索的成果,逐步提炼、形成了"开放、合作、包容、发展"的办学传统;确立了象征"团结坚韧、永远向上"的白杨树精神作为学院精神;凝练出"紧贴宁夏产业发展需求,以育人为本,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素质与技能并重,推进技能成才、技能创业、技能致富,全面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 力,全面提高学校技能服务能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创业就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这些既是广大教职员工长期实践经验的凝练与提升,也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和自觉行动。从实践情况看,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学校新的发展动力,为学校的健康、有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作为第二批示范校,在建设过程中有什么主要经验、做法和成效?

  重一轻、一多一少""一低一高"即人学文化课成绩低,对学校教 价值观,并结合学生特点,以树立"团结坚韧、永远向上"的白杨在建设过程中有什么主要经验、 学水平要求高;"一弱一强"即综 树精神为主线,搭建学生职业素做法和成效合素质较弱,个性较强;"一同一 养教育平台和校园文化建设平

  撒承贤:我刚到学院的时候,发现这里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式和普通本科院校没有多少区别,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其实,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修养非常重要,在企业,我们昕到了这种呼声。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一次讲话中提到“要努力让职业院校的学生阳光起来。要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会开机器还会喝咖啡;不仅能穿工作服还能打领带,还能欣赏书画、音乐。”受鲁昕部长这个思路的启发,我对学院和学生的特征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并倡导学院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通过与学生的接触,我总结了我院学生也可以说是高职学生的几个突出特点,这就是"一低一高、一弱一强、一同一异、一重一轻、一多一少“。“一低一高”即入学文化课成绩低,对学校教学水平要求高;“一弱一强”即综合素质较弱,个性较强;“一同一异”即在以就业为学习目的这一点上相同,学习态度和主动性差异较大;"一重一轻"即重实践性环节的学习,轻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一多一少"即有自卑心理者较多,平静自信者相对较少。为此,我在很多场合鼓励他们做勇敢的追梦人,告诉他们"一切 才刚刚开始、一切都可逆转、一切皆有可能实现。”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思考如何才能为学生提高技能和综合素养创造、提供更多机会的问题。2010年,学院增设了职业素养教学部和合作办学办公室两个机构。职业素养教学部承担全院学生的思想品德、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大学语文等课程,让学生全面接受职业素养教育,重点锤炼学生职业教育核心价值观,并结合学生特点,以树立“团结坚韧、永远向上”的白杨树精神为主线,搭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平台和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合作办学办公室主要负责学院校企合作事务的管理、服务和协调; 负责学院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和工作落实;督促、检查各系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组织实施较大的校企合作项目;评估校企合作成果,研究并推广适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模式; 组织实施学校产学合作项目,开发新的校企合作企业。目前,合作办学办公室几乎成了全院最忙碌的一个机构,伴随而来的是校企合作的累累硕果。

  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更加阳光、更加自信,我提出了创建“阳光校园”的号召,告诉同学们“阳光校园从每一天的早晨开始,培育优良品格从养成良好的习惯开始,顽强的意志从坚持磨练自己开始,阳光青年从展示健康的精神状态开始。”并以阳光青年评选、竞思论坛、阳光大讲堂、创业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狠抓文化建设。学院以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竞”字命名校园楼宇和系列活动,建立了20多个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团,打造了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体系。规划建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演练中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大众化,更受学生的欢迎。目前,“阳光校园”建设成果初步显现,教师与学生“一对一”交流以及校领导、干部、教师联系学生等有效工作机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善。

  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的生命,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应该紧贴社会需求,根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灵活设立。我来到学院以后,发现我们原有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有很多不适应。比如我们原来有基础英语、商贸英语、旅游英语等一系列英语专业,而事实上宁夏的外语水平整体较差,我们招收学生的高考外语成绩一般都在四五十分左右,你说这样的基础怎么学好这个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怎么会有竞争力?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陆续对这些英语专业进行了调整,让英语专业教师通过培训学习,从事技能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比如机械系的就讲机械英语课程,电子系的就讲电子英语课程。另外,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土地、税收等政策已经不可能成为地方新产业"落地"的最佳条件,而能否提供新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以及培养这种人才的能力,终将成为一个地区吸引新产业的重要竞争力。这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同时也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不仅要紧紧盯着市场走、紧紧围着市场转,还要勇于做引领产业发展的探索者。因此,根据宁夏的民族特色和产业特点,学院先后增设了贺兰砚雕刻、民间剪纸、健康管理与民族医学、葡萄酒酿造工艺等工艺美术、文化传承的专业,以及社会急需的锅炉、焊接、电梯等特种设备类专业,并结合宁夏地处西部的实际大力拓展了畜牧兽医、园林等涉农专业。近期,我们正在根据地方产业需求,积极研究轻纺生态园的建设,争取开设轻纺专业。经过调整后的专业,更加有针对性,有效推动了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我个人认为,保护、培育适应产业发展的新专业,就是帮助地方培育新的产业,从这个层面来讲,就是专业建设引领产业发展,在这方面,职业院校应该也是能够大有作为的。

  职业院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责和任务,就是要始终致力于服务社会。从近几年宁夏职业教育的实际来看,高职院校处理好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及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关系刻不容缓,通过非学历教育开展社会服务应该尽快成为高职院校新的办学增长点。应该说,示范院校建设为职业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很多机遇,比如我们依托机械、材料、电气自动化等重点专业建立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依靠能源与化工类专业获生产、教学、培训、鉴定于一体"的立体实训平台,承接社会服务项目,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此外,学院还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在学院内部共建了一批高质量产学研结合的实训基地。如宁夏中药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治区级民族医学与健康教育管理中心,以及与宁夏晓呜农牧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宁夏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宁夏家畜繁育(银川)技术创新中心等,这些研究、创新中心不仅承担了学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担负了进行技术开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职责。另外,为适应区域战略规划、产业升级转型和新农村建设的新需求,学院为农民工、企业员工、在职人员创造、提供"技能成才,技能创业,技能致富"的机会,近三年累计为区域行业、企业以及退伍士兵、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鉴定1.84万人次,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由于我们开展的各类培训一般都是利用假期进行,一开始我们的教师还不太理解,认为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大部分教师很快认识到了做这件事情的特殊意义,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职业培训中来,使得职业培训工作越办越红火,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及效果。

  记者:对于"后示范"建设,你们有什么打算?

  撒承贤:示范建设结束后,很多高职院校都提出要争创全国一流,甚至国际一流的目标。对此,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在总结示范院校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我们组织了新一轮的全员大讨论,继续推进"凝练办学特色、提升发展竞争力"学习研讨活动,对学院未来的发展进行新的谋篇布局。经过讨论,全体教职员工在办学目标和方向上达成了共识,我们认为,作为职业院校更应该强调务实奋进,不能不顾实际、放弃特色,盲目争一流,而是要进一步在形成特色、提升发 展竞争力上下功夫,以特色而著名,以特色而形成竞争力。对于  我们学院而言,就是要始终坚持立足宁夏特色、服务产业调整、紧贴社会需求,把能给受教育者及时提供成才、创业、致富所需技能作为办学的首要任务,把为宁夏新的产业发展需求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兴校的追求目标。

  最近,我还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对职业教育能为社会发展做哪些贡献进行了深人思考。比如说"两桌一养"的问题。“两桌”即课桌和餐桌。具体来讲,当前社会从幼儿教育到义务教育再到中等职业教育都存在许多问题,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教育教学质量很难提高;再说饭桌,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非常突出,社会对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农业技术人才走到回间地头,让老百姓的餐桌更加营养丰富; "一养"就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养老问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已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和难题。当前许多社会资本已经向养老方面转移,现代化的养老机构 逐步建立完善起来,但是陪护人才匮乏又成了我们面临的新难题。这些社会问题需要职业院的同仁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我认为脚踏实地的思考、应对好这些难题,要比争创一流院校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根据这样的思考,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备,整合现有专业资源,努力争取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开办养老服务与 管理专业。

  记者:作为西部学校,你们在办学中最感到困惑、最想得到国家层面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撒承贤:通过示范院校项目的建设,应该说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观,实训条件也得到了加强。但是作为西部学校,整体办学实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希望国家进一步制订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继续加大对西部职业院校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在这里,我提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建议涉农专业免学费政策向高职院校学生延伸。目前,宁夏回族自治区不少地区的相当一部分家庭还没有完全脱离贫困,尤其是西海固地区,学生家庭条件普遍比较差,很多学生中职毕业后不愿承受高职的学费而被迫参加工作,过早进入社会,从事一些技术、技能要求比较低的职业,无法很好地回报社会、回馈家庭。如果国家针对涉农专业免学费的政策能够延伸到高职院校,就可以使一大批孩子从中受益,接受并完成更完整、更高层次的教育、学业。同时,在生均经费政策实施上,应该充分考虑西部地区经济实力 较弱的现状,从国家层面给西部职业院校更多的支持。

  二是建议畅通社会力量捐资助学的渠道。我在对企业的调研中发现,很多社会力量希望为职业教育作出贡献,但是苦于政策不明、没有门路,不清楚该怎样介入。建议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规范程序、畅通渠道,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有志之士捐资助学。

  三是建议建立校企合作的 "举国体制"。把校企合作写入法律,明确学校、企业、政府各自的 责、权、利,从国家制度层面对校企合作予以保障。此外,建议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培训制度体系框架,构建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师教校育教学能力。

  四是从民生的角度来讲,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西部。一方面西部蕴藏着巨大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建议在职业教育 层次衔接的相关政策上向西部高校倾斜,支持西部地区创办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允许西部职业教育先行一步。  

  记者:谢谢撒院长接受本刊的采访。(特约记者 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