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合作双赢”理念,构建“双向互动”校企合作机制


发布时间:2014-05-2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河北省信息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深化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在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难题是学校积极性高而企业参的热情相对来说不高。究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现阶段的很多企业参与教育、投资教育的意识不高,仍然处于偏重经济利益的发展阶段,从而导致在校企合作过场性和短期性,未能主动的深层次的参与高职院校的建设;同时国家政策层面缺乏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和与产业技术改造升级相融合的校企合作制度保障体系。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企业的技术人才强劲需求,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自然融合与深化将是必然。现阶段,高职院校需从自身所处的区域、行业和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适合校情国情的“互动共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现高职教育模式的转型。

 

坚持合作双赢理念,搭建校企合作组织平台

 

高职院校首先要坚持融入行业,整合资源、开放办学的思想和合作双赢、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理念,结合学校自身所处的地区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合当地产业、行业、企业的广泛社会资源,并依托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主动向企业提供服务和帮助,为校企合作互动平台的搭建奠定基础。其次,高职院校要搭建实实在在的校企合作组织平台,例如,以学校为主体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邀请地方政府、当地主导产业行业的领军企业参与其中,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中:办公室为实体组织,专人负责,组织和开展实训基地、生产性任务、订单教学、技术研发和服务等具体合作项目;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由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组成,负责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计划、实训方案的案制定工作。再次,高职院校是通过校企合作委员会的组织运行政企校联席会议,加强三者之间协作沟通关系,形成产学对接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为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升级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

 

建立双向互动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双向互动运行机制是合作双赢理念具体实践,主要包含制度保障和组织运行两个层面。制度保障层面上,高职院校要尽可能邀请企业参与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系列保障制度,校企共同起草对双方都具有约束性的校企合作章程、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以及比照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制定生产性实训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在岗毕业答辩、预就业顶岗实习制度等具体的操作性的规章制度,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在组织实施层面,建立双向引进、双向互聘、双向培训、双向服务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现校企之间、学生与岗位之间有效对接。具体来说,双向引进是指学校引进企建立校内生产工厂或经营实体,引入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同时企业将学校教学资源引入企业,在企业内部设立研发开发工作室或实景教学车间,吸收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和将学校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利用;双向互聘是指校企双方对各自设立的经营实体或教学科研实体在人员上交叉引进、相互聘任,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学校的实践教学上互为补充,共同受益;双向培训是指学校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校本培训,或派教师下厂锻炼,培养双师师资队伍,学校开展各类专题培训班提供企业员工培训或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训输送急需的一线操作技工;双向服务是指企业通过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参与人才培养规格制定、共享最新行业信息和产业技术等方式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校的人才培养适销对路,满足企业需要,学校在企业技术改造升级过程中或者遇到发展难题时,及时提供技术、人才和智力支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难题。

三、双向互动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共同发展。双向互动校企合作机制的实施,必将为双方带来双赢。对于学校来说,在自身财力和资源局限下,建立起教学做一体的实景实训场地,扎扎实实落实生产性实训任务,顺利推动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学工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企业而言,也实现了自身利益目标:学校提供场地、设备、技术、培训以及廉价人力资源,为其节约了大量资金投入、研发成本、培训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企业热心教育事业本身也会为企业赢得一定的社会影响和品牌效应;同时学校提供稳固的、具有明显优势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使企业发展具有充足的后劲。

 

刘彩琴,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