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经验谈
发布时间:2011-04-01 信息来源: 教育部第一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专题培训班 学习简报第13期
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 朱厚峰
一、服务新农村建设,重在落到实处
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 我校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要求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性强、多层次、多工种的培训,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同时,由注重职业培训转为职业指导,为农民实现多渠道的就业与创业搭建平台,使培训真正成为社会稳定剂和农民增收、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近5年,我校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果显著,培训覆盖面已涉及到全区17个镇、办事处,304个行政村,培训工种达到22个,共培训学员12,000余人,其中98%取得了资格证书,87%实现了再就业,月收入增幅达三成以上。
全面推进科教兴村工程 在对全区6个市级新农村试点村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农业发展情况、农民收入来源、培训就业情况、农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等方面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选定科教兴村工程的重点并安排培训内容,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和技术需求。以长陵镇康陵村为例,我们聘请明史专家挖掘当地明文化,派专人组织村民进行讨论,最终确定以“春饼宴”为突破口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我们为该村举办了“春饼宴”制作专项培训班,设计了菜品、餐具和制作方法。目前,该村共有34户“春饼宴”民俗户,每户年均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
实施岗位技能素质提升计划 近两年,我校紧紧围绕昌平区委、区政府的建设目标和产业发展战略,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和服务企业岗位培训结合起来。以园林花卉专业为例,该专业教师常年深入到镇村,举办科技讲座、开展咨询服务,开设麦田减灾管理、苗木栽培与管理、绿化美化设计、新品种引进与培育等培训班,年培训量在800人次以上。通过培训大多数村民已达到中等以上专业技术水平,村民普遍增强了科技意识,转变了传统观念,全面提高了素质。
二、服务新农村建设,重在质量效益
我校坚持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坚持十六字方针:措施到位、形式多样、内容实用、效果明显。
措施到位——六个落实,提供保障 全校上下高度重视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坚持做到机构、人员、任务、课程、设备、资金的落实,充分保障服务水平和质量。
形式多样——为学员提供便利 以方便学员为宗旨,灵活安排培训人数、时间、地点和形式,真正把培训放在农民家门口,把技能交到农民手上。
内容实用——让学员感到“解渴、顶用” 老百姓最讲实惠,培训要讲求实用。我们根据岗位需求和学员的学力基础安排培训内容,满足个性化培训需要。在培训中,还请已就业的“老学员”来介绍自身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和岗位技能的关键点,学员深感这样的培训太实用了。
效果明显——得到社会认可,百姓才会买账 培训促进就业,就业引导培训,开展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实实在在掌握一技之长,成功实现就业,增加收入,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社会认可,百姓才会买账。我校培训的学员,98%能获取相应的劳动技能等级证书,87%实现就业。为了促进学员就业,我校成立了培训就业指导办公室,建立了劳动力培训档案,采集就业信息并与用工单位密切联系并大力推荐学员,形成了与各镇共同推荐安置就业的运行机制。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情况互通,共同促进就业、创业。
三、服务新农村建设,重在创新发展
开展职业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社会工程,因而必须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我校开展的职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得益于昌平区政府的统筹,得益于农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帮助与合作。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我们认为,关键是如何进一步有序开发和充分利用培训市场。只有坚持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不断创新,才能使其得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