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超九成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发布时间:2015-07-1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向好 三年内自主创业增幅达72.7%

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会在京召开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刘继源)“过去一年,高职院校91%的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2%的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这反映出高职教育对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显著,实际发挥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功效明显。”7月15日,《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自2012年以来,报告已连续发布四年,今年首次全面覆盖包括民办高职院校在内的所有独立设置高职院校,记录了“十二五”期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轨迹。 

  报告显示,2014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自主创业比例为3.8%,其中85%为机会型创业。近四年以来该比例持续增长,2014届相对于2011届增长了1.6个百分点,增幅达72.7%。从更长时间跨度看,2009—2011届的高职毕业生毕业三年内自主创业比例持续增长,明显高于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此外,毕业三年后月收入也明显增长。通过对高职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调查发现,2008—2011届,高职学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比毕业半年后均有明显增长。2011届高职生毕业三年后(2014年)月收入为4812元,比2011届半年后的月收入增长了2330元,增幅为94%,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与本科毕业生的相对差距在逐渐缩小。 

  报告认为,地方性院校聚焦地方发展办学、行业性院校聚焦行业企业需求办学,成为高职教育服务贡献的亮点和重要特点;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来源与毕业生就业去向之间呈现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性;高职院校注重服务贫困地区、乡镇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中小城市,院校区域分布的特点促进了服务优势的发挥。过去一年,高职院校撤销专业点数超过新增数61%,新增专业主要瞄准新产业和新业态,更加关注民生;创新“政行企校”合作机制,成为产教融合“新亮点”;高职教育“走出去”与“引进来”协同推进,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搭建人力资源开发平台。 

  报告指出,高职教育具有地方政府办学和行业企业办学的特点,但存在服务当地、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不均衡的现象。比如,三线城市高职院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比例、涉农类院校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收入等均差异较大。值得重视的是,地方高职院校以办学经费为主的资源投入不足,制约着高职教育更好实现内涵发展和服务能力提升,比如高职院校生均财政经费支出与本科院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一城市中地级市举办职业院校与省属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投入差异显著,近三成省份尚未依法制定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即使已制定了生均标准的省份在生均拨款中也存在支出责任层层下移现象等。 

  据悉,高职质量年报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本次发布会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牵头组织,近20所高职院校,30余家新闻媒体,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等教育研究机构等组织代表共100余人出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