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实施方案》 着力推进高职教育类型特色建设


发布时间:2019-08-27 浏览量: 信息来源: 《职教论坛》2019.07

 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实施,引发了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和高职教育界的积极回应。贯彻落实《实施方案》,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类型特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突破高职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为此,要妥善处理六大关系,在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上下功夫,并在推动微观教学改革化气力,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实施方案》;高职教育;类型特色;高质量发展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印发三个多月以来,引起了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回应,做为党的十九大以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实施方案》通篇贯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精神,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针对长期以来“单纯的学历教育”或“简单的技能教学”两个倾向,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的政策措施,对提升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对深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改革,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当前,学习、宣传、解读和贯彻《实施方案》已经形成热潮,关键的问题是要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类型特征,着力解决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推动实现“三个转变”,妥善处理六大关系,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2]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形势新判断、功能新定位和工作新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为指导,这是我们贯彻落实《实施方案》的根本遵循。

(一)形势新判断:将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当前,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程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了更好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抓好职业教育工作,这既是推进教育改革的战略性问题,又是促进经济和惠及民生的重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并将其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战略支点,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二)功能新定位: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人才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着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创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工作新部署: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以下简称“四合”机制),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在宏观层面,要落实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发挥好保基本、促公平的作用,加强规划统筹、政策统筹、资源统筹。在中观层面,要处理好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如政府、学校、社会、社区、行业、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在微观层面,要深化专业、课程和教材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推动校企合作育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实施方案》直面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如体系不够完善、实训基地有待加强、制度标准尚不健全、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相关配套政策有待完善、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等等,这些问题在高职教育领域同样存在。在贯彻《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这些影响和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着力打造高职教育类型特色,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教育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一)类型特色不够鲜明

《实施方案》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其最鲜明的类型特色是通过人才培养更好满足受教育者作为个体发展的需要,同时满足作为职业世界的企业的要求。但在现实中,“四合”机制并没有得以构建,德技并修、育训结合的育人模式也没能很好地彰显,如此以来,处于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交叉领域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追求 “高”还是坚持“职”的两难困境,由此引发了地位与身份危机。[3]

而这种地位与身份危机最主要的肇因是高职教育类型特色不够鲜明。

(二)规模和质量不相匹配

我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走过了快速发展的历程,无论是高职院校数,还是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其规模已占高中后阶段教育的一半左右。

我国高职院校开设有近千个专业,涉及到近10万个专业点,办学规模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但在现实中,还存在着重规模轻质量、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还不足,教师、教材、教法还存在薄弱环节,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还是本科“压缩”型,导致出现教师不发展、教材不更新、教法不改革的困境,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不够

加强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问题,也与经济工作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实践中,我国高职教育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一种教育类型,但受传统的体制机制因素制约,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导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特别是多数高职院校是在脱离行业主管部门的情况下开展办学,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不够在很大程度上使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受到影响,校企合作存在“一头热”“独角戏”等问题,导致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制约。

三、贯彻落实《实施方案》,要妥善处理好六大关系

(一)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与高教性的关系

《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的理念明确告诉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仍然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而且,从社会心理等角度看,承认高教属性也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而在现实中高职学生“专升本”比例仍有上升趋势。正因为这样,我们在贯彻《实施方案》过程中,既要扎扎实实推进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形成,强化职业教育属性,如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抓好职业培训,重视实践实训等,同时,还要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教属性,着力在服务学生发展上下功夫,努力把服务市场需求与服务学生发展结合起来。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上仍然要坚持双重属性、双重身份、双重待遇、双重激励,而做为高等职业学校,既要发展职教性,也要坚守高教性。

(二)落实百万扩招与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实施方案》的主题,如在《实施方案》第三条就直接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醒目标题,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又从宏观经济运行和稳就业视角出发,明确提出了高职扩招100万的战略安排。[4]应该说,这两个命题都是时代的要求,如果从单一或孤立的角度看,似乎是矛盾的,但从全面辩证角度出发,我们一定要做好协同统一的文章,扩招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有质量的扩招,扩招以后要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展更有针对性和更有质量的教育,从而切实提高扩招后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巩固高职教育社会声誉,并率先从高质量就业方面彰显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三)扩大高职教育规模与学生“专升本”的关系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教育政策关于教育结构上一直坚持高中阶段职教普教大体相当,高中后教育高职与本科各“半壁江山”的政策,实际执行情况大约均在40%左右。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强化了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其中明确中职不升格为高职,高职不并入或升格为本科,对中职和高职发展规模也提出了要求。尽管现在执行效果一般,双双都有跌破40%的可能,但做为国家战略决策始终没有变。《实施方案》颁布实施不久,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又决定高职教育扩招100万人,并且把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纳入到宏观经济及就业战略上来,其指导方向应该是十分明确的。但问题在于,一方面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动稳就业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使然,高职在校学生“专升本”意愿不断强化,比例也在大大提高,而各省因为录取率等指标,“专升本”招生计划又在不断扩大,形成政策指向与社会现实之间的明显反差,这也有悖于职业教育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值得引起我们关注和思考,也需要积极协调解决好。

(四)1+X证书制度试点中的1和X的关系

《实施方案》提出,按照“管好两端、规范中间、书证融通、办学多元”的原则,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这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应该说,其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专家学者也普遍给予了肯定,但是,正确把握好1和X的关系其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充分发挥X证书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作用,鼓励行业企业和学校联合开发相关标准和证书,学生经过学习考试取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高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并为职业生涯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如何不断优化和丰富1的内涵,使1尽量包含X证书的教学内容,这既会减轻学生的负担,也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既不能过分夸大X证书的作用,也要防止出现X证书过分碎片化、商业化,并可能导致与1发生分离的不良倾向与现象。

(五)产教融合型企业与全面推进产教融合的关系

产教融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精髓,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就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这一经验也正在逐步向应用型本科高校推广。据了解,国外的许多职业教育大多位于企业附近,中国也有不少产业园区与学校的结合和互动,也是充分认真考虑到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国家发改委会同教育部出台了《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实施方法(试行)》,并明确了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以及教育费附加抵免等政策措施;并明确指出力争到2022年培育1万家左右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笔者认为,政府的这些出发点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防止为了获得优惠激励而争取帽子,或者抢指标争指标情况,关于这一点,前几年在开发区、科技型企业等认定方面是有教训的,这就提醒我们要从整体上鼓励产教融合的深入开展,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的有机结合,防止出现少数院校做花样功夫和少数企业搞形式工程。

(六)高水平建设与职业教育整体质量提升的关系 

《实施方案》围绕教师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等提出了明确要求,随即,教育部、财政部于2019年3月31日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并配套发布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和《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对此,社会各界寄予厚望,高职院校积极争取。我们认为,建好一批标杆学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在推进“双高建设”中究竟能高到什么程度,有限的数量和资源究竟能发挥多大带动作用本身就值得考量,而大量的地处三线城市乃至少数民族地区、西部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质量是否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办学条件和保障机制是否更需要落实,也就是,建一批高水平学校与提升职业教育整体质量之间如何达成最大公约数,这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并开展深入研究。

四、贯彻落实《实施方案》,要在实现“三个转变”上下功夫

(一)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

教育事业作为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举办教育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家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职教育管理统筹权下放各省级人民政府。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立了1000多所高职院校,除近200所民办高职院校外,这些学校中的绝大多数是由政府及其所属的行政部门举办,这种状况对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随着“放管服”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种由政府举办为主的办学格局亟待改变。通过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激发行业、企业办学积极性,以集聚和整合办学资源,同时,贯彻我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强大制度优势,促进办学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参与转变。

(二)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

经过近20年的快速扩张,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这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也是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外在要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指出,“企业学校之间互补成分的多少部分取决于已有的定形知识的多少。新行业技术的培训一般首先在工作中进行的,因为企业总是首先认识到这种新技术的价值,但是,随着需求的发展,某些教育就会转移到学校。” [5]而如何捕捉这些需求,并满足这些需求,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通过开展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的职业培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并为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注入强大动能。

(三)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高职教育提出新机遇和新挑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这是基于当前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是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效益和强度科学测度后得出的正确结论。可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其生发的那个阶段的形态——短期职业大学开始就与产业部门有着天然、密切的联系,具有鲜明的产教融合特征,学生对在校学习与在工作场景中实习的感受与体验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有些工作能力及其应变方法只能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才能习得。因此,高职教育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致力于形成与区域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体系,更好地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五、贯彻落实《实施方案》,要在推动微观教学改革上化力气

微观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贯彻落实《实施方案》的突破口,要确立符合教育规律的目标并探索具体改革路径,通过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以下统称“三教”改革),完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促进校企“双元”育人,进一步夯实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

(一)推动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效融合

《实施方案》提出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并将其作为推动微观教学改革切入点和突破口,以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为落实《实施方案》,2019年4月,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对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案和管理办法。一方面,通过及时将新工艺、新规范充实进入教材内容,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历证书的“含金量”;另一方面,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 根据1+X证书制度试点的进展,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书证融通,拓展学生就业能力与创业本领,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

(二)以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为载体深化教师队伍改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推动“三教”改革的主体。2018年1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中发[2019]4号),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体现以人为本,突出教师主体地位,为教师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机制,以实现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现代职业教育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要求与期待大致构成了教师——“双师型”教师———教学名师的角色体系,旨在以“教学名师”的“点”带动全校教师“面”上的发展。为此,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着力打造创新团队,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并以此为载体深化高职教育教师队伍改革。

(三)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和教材管理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教材是客体,其为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学习的对象和条件。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内容来看,教材的一个特点是要浅显,但不能流于肤浅,必须把学科和专业的最前沿的知识系统化的纳入。从形式来看,高质量的教材内容需要以高质量的呈现方式来展示。因此,在职业教育教材开发、使用和管理方面要严把教学标准和毕业学生质量标准两关,为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奠定微观基础。

(四)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教法改革

教法是教学的技能和技巧,是工具和手段,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其带有经验性,系统化、科学化,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和矫正,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地应用于学习中。在这个意义上,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职业态度的过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其中包含内容与方法、教法与学法、启发与学导、课内与课外等内容,这既是课堂教学各要素量的增加过程,同时又是课堂教学要素排列与组合方式质的演变过程。要深化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就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激励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教法统领学法,[6]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有效教学、有效学习,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五)完善服务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

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是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可持续的两大引擎,为此,要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推进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使与产业发展保持联系,在专业上保持活力,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并建立企业骨干与院校教师相互兼职制度。针对高职高专教育学生来源多样化的趋势,特别是当前高职扩招100万人的背景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加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力度,推动校企合作“双元”育人,走出一条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师发展规律的产教融合发展路径。

文章来源:《职教论坛》2019.07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2019-01-24.

[2] 习近平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EB/OL].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624/c64094-25189804.html,2019-02-22.

[3]周建松.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基于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J]. 中国高教研究,2010(11):73-76.

[4]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9年3月5日在第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EB/OL].

http://www.gov.cn/premier/2019-03/05/content_5370734.htm,2019-03-16.

[5] [美]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 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34.

[6] 俞建文.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68.

作者简介:

周建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理事长。

陈正江,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