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空降兵”别忘自育“子弟兵”

参赛企业的“育人心经”


发布时间:2011-10-3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青年报

    1984年出生的张言乐,是江苏徐工集团的一名车工。今天,“振兴杯”决赛结果揭晓,张言乐取得车工第三名的成绩,可以得到单位3.2万元的奖励。张言乐还有一名同事,在比赛中取得第五名的成绩,可以得到单位2万元奖励。

    事实上,仅2010年一年,徐工集团颁发给各类竞赛中获奖的青年技能人才的现金奖励就达到67万元。徐工集团规定:对在集团、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技能人才分别给予1000元、2000元、1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于获得其他奖励名次的人员依次按0.8的系数折算,给予一次性奖励。

    在徐工集团,除正常的工资奖金外,对高技能人才每月还有额外的待遇标准:高级技师每月1500元、技师每月600元、高级工200元。

    据徐工集团团委书记张振宇粗略估算,徐工集团的技能工人平均月收入超过8000元。如此优厚的待遇,带来的效应是,徐工集团下属的徐工技校,每年招生比例达到10:1,分数线与三本分数线不相上下,乃至“到市场上买菜,卖家一看穿着徐工的工作服,都要多收点钱。”徐工集团工会副主席冯元民笑谈。

    在徐工集团生产一线,高级工以上的职工已经超过60%。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这60%的高技能人才都是徐工集团自己培养起来的。张言乐的成长,也是这60%技能人才群体成长的缩影。

    2002年,张言乐进厂,在师傅的带领下,很快上手。3年后,通过参加徐州市的技能大赛,拿到技师资格证,成为当时集团最年轻的技师。

    在张言乐的档案里,有每年的成长积分。在徐工集团,只要员工通过自主参加的个人自学、资格培训、技能竞赛等取得一定成绩,就能得到相应积分,累计积分达到晋级标准,就能进入下一个梯队层级。这样,就使每一名技能人才都可以逐步成长。

    尽管张言乐只有27岁,他现在已经是带过几个徒弟的师傅了。提起“师傅”这个称谓,张言乐有些不好意思:“现在的师傅跟以前的概念不太一样。”因为现在的师傅跟徒弟差不多都是同龄人。徒弟的进步也很快,有几个在省市比赛中都得过奖。在年终评定奖金的时候,作为师傅,张言乐对新人的培养也会计入他自己的成长积分。

    对于高技能人才,徐工集团还给他们建起创新实验室、“高技能人才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导师带徒工作室”等,用于技术创新、攻坚克难,并提供资金支持。

    在徐工技校副校长孟蓬莒看来,徐工集团之所以会有现在这样的技能人才格局,是因为企业舍得花钱、舍得花时间培养。“现在一些企业急功近利,仅靠挖角换来眼前发展,以致一些企业间挖角成风,不愿意或者无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徐工集团有自己的培训中心,师资队伍有116人,其中中级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人数72人;公司兼职教师有72名;覆盖各关键工种的考评员队伍,其中国家考评员103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1人、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22人。各单位人力资源部门都设有员工培训部门,配有专职培训管理人员28名,负责各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2007年以来,企业投入1100余万元用于培训中心的设备更新。从2007年开始,企业领导班子发给徐工技校学生的助学金达到62万元。

    孟蓬莒介绍,在徐工集团,技能工人接受的是终身培养制。对于高技能人才,待遇留人、文化留人是一方面,培养感情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终身培养在客观上也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无独有偶。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基地沈阳,“我们正在享受着从引入‘空降兵’到培养‘子弟兵’带来的种种好处。”沈阳鼓风机集团团委书记梅玉自豪地告诉记者,“过去,集团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过多靠从外引进,不少人“空降”到了沈鼓集团后却不了解集团的具体情况,结果对企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如今在沈鼓集团,青年技工之所以可以通过破格晋级等方式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与企业奉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通过企业内部组织培训造就的一大批人才已经和正在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骨干力量。”

    刘振邦是沈鼓集团结构车间主任助理,他是众多沈鼓集团从普通青年技工培养的“子弟兵”的一员。在沈鼓集团刚刚推行自荐制度的时候,刘振邦就向企业毛遂自荐,申请进入企业后备干部培训班学习。由于工作业绩优秀,经过沈鼓集团人力资源部组织的口才表达、应变能力、新知识接受能力等能力的初测和外请培训机构进行的严格笔试与面试,刘振邦脱颖而出,获得了进入后备干部培训班学习的资格。经过“子弟兵”式培养后的刘振邦成功完成了从青年技工到基层管理者的转变。

    在自主培养管理者的同时,沈鼓集团抓住沈阳团市委举办“双证班”的大好时机,鼓励青年技工不断学习。沈鼓集团团组织也积极扮演纽带角色,将青年技工的要求向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反映,安排青年工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沈鼓集团总装车间青年技工张腾蛟兴奋的告诉记者,就在去年他刚刚通过双证班取得了大专文凭,今年他又通过双证班的形式进入沈阳工业大学机械自动化专业继续本科的学习。

    沈飞集团团委书记吴波告诉记者,该集团根据专业工种要求,现已建成设施齐备的实训基地8个。近年来又投资200万元,扩建了2200平方米的实习厂房,提高了实训基地使用功能。按照《中航工业沈飞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实施方案》要求,每年年初公司团委与培训中心制定相应岗位的青工技能培训计划,3月到4月组织青工参加本岗位的技能培训。从2004年至今共有5000余人次的一线青工参加了相关培训,占一线青工总人数的92%以上。

    沈阳机床集团则另辟蹊径采用“走出去”战略培育自己的能工巧匠。集团团委书记姚军宇介绍说:“为了学习德国对待制造业的严谨态度和原汁原味的‘工匠精神’,沈机集团正在打造完整的国际化培训体系。集团收购了一家德国公司,并在德国建立了一个生产研发和培训基地。目前沈阳机床集团已经投资了1800万元安排近100人去德国培训。”这些学成归来的“子弟兵”无论是从技能还是从眼界都不比过去的“空降兵”差,而在对企业情况的了解程度和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上,则远高于“空降兵”们。(崔玉娟 王晨)

    本报沈阳10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