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人才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11-10-04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少可以精、小可以巧、散可以优。我们力量不能分散,质量特色要集中。”

  ——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 徐永利

  新学期伊始,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新生在报到时亲手接过一个沉甸甸的东西——电子工具包。打开工具包,里面钳子、改锥、数据线、万用表等一应俱全,让新同学对新专业的认识一下子上升到感性层面。

  一所大学,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北京联大用实践给出了答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名校。

  错位竞争

  招生就业“两旺”

  “少可以精、小可以巧、散可以优”,这是北京联大党委书记徐永利常对教职员工讲的一句话。最近几年,北京联大加大了整合力度,陆续关停了几所学院。徐永利告诉记者,“之所以关停,是因为这几个学院不能代表联大实力,很难生成核心竞争力。我们有能力建设一两个精品学院,问题是力量不能分散,质量特色要集中。”

  北京联大校长柳贡慧认为,就联大现状来讲,齐头并进不可能,一味求高、求尖、求精也不现实,要体现错位竞争的优势,在已有平地上建高台、在高台上建高原、在高原上建高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就是联大的高峰。

  正是在这种办学理念指导下,北京联大建立了国家级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旅游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国家级特色专业,实现了招生、就业的“两旺”局面。学校领导深有感触地说,“古人有所谓的‘王佐断臂’,而我们实事求是,加大整合力度,真正做到了放下包袱,使学校走上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实战强化

  提升实践能力

  “我们的目的,就是给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甚至整个人生增加一点厚度,使他们步入社会后更具竞争力。”北京联大信息学院院长李哲英说。不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而使学生具备“双手创事业、双脚走世界”的实践能力,北京联大取得了优异成绩。

  2009年11月,教育部批准北京联大建立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今年6月,该创新实验区与中关村软件园签署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将共同建设“IT服务外包产学研用——就业—体化实践服务平台”。通过实践平台,最终将形成“服务外包产学研”合作链条,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实战性强化”。

  日前,北京联大与北京汽车集团签署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搭建汽车产业人才培养平台。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表示:“北京联合大学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强,是我们企业十分看重的优势。”

  目前,北京联大与美国、英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高校开展合作交流项目,搭建跨区域、跨文化的交流平台。“学校力争到2015年,让至少5%的在校生享有境外学习经历。”北京联大副校长黄先开介绍。

  “把每位学生都‘炼成’适应时代要求、符合社会需求的特色专业人才,将成为我们坚定不移的办学方向。”北京联大已形成这样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