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育人质量

全面推进首都中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10-12-15 浏览量: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特别是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2006年北京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从首都特点和实际出发,出台了一系列积极发展政策。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基础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针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资助政策全面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使得首都职业教育面貌焕然一新。2005年北京教育大会后,市教委提出要实现首都职业教育工作重心的两大转变:一是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要由调整数量、整合资源向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与国际接轨、与企业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转变;二是职业教育要由以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上转变。几年来,职业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首都教育大会和北京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服务首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不断更新观念、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内涵发展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整体规划,全面推进首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北京的职业教育向高端、品牌、特色和国际化迈进。
       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按照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了中职学校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的步伐,在改造传统专业的同时,优先发展了市场急需的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要的新专业,实施了“105020工程”,进行现代化标志专业、骨干特色专业和重点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迅速提高。建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等10个现代化标志专业以及金融事务、物业管理等50个重点专业,与本市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适应的机电、数控、汽车维修、金融事务、烹饪、饭店服务、航空服务、计算机网络等20个重点实训基地,增强了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大大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市立足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核心区、拓展区、新区、生态涵养区四大功能发展区的区域规划,围绕首都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显著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水平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区县和学校按照“适应需求、适度超前,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原则,根据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中等职业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并规划、建设了118个专业和实训基地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投入、重点建设,整体提高了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水平和培养能力。
     二、适应职业岗位和个人发展需要,深入开展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
       为满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终身学习对人才培养规格、质量的要求,2001-2004年北京市教委在17所学校试点开展了第一轮课程体系整体改革,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加以改革、创新,推进首都中等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四种课程模式。即以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西餐烹饪专业为代表的“多元选择课程模式”,以北京商贸学校市场营销专业为代表的 “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模式”,以北京交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代表的“主轴并行课程模式”,以北京市电子工业学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为代表的 “资格导向开放式课程模式”。并在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基地建设,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开发综合化、模块化专业课教材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符合技能型职业人才成长的课程体系仍然未能形成,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色。
      2007年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实验。校企合作,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的改革,构建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一体化、具有首都特色、职教特点的中职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管理及评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市教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组织教科研部门、相关学校和企业开发了17个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和232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并在32所学校的41个专业09级学生中开展实验。
      新一轮课程改革改变以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课程内容与岗位实际脱离的状况,适应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人才成长规律、理论实践一体化等原则,将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校本课程和毕业实习环节。公共基础课程落实部颁大纲,使用国家规划教材,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专业课程改革打破以学科知识逻辑性、完整性为特征的传统课程体系,以工作岗位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设计课程,课程内容突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按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合理的选取和排序;以典型产品或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组织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或情境模拟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形成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真正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强化技能训练,实现职业资格标准内容和专业教学的融合。
      在课改实践中,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是实行“政府推动、企业参与、教研引领、教师主体”的工作机制。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课程专家结合,以项目的形式开展。形成了科研先导、校企合作、团队攻关、扎实推进的课程改革推进模式。
      二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探索解决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职教课程,构建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是通过课程改革,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引导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加强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成效。
      三、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市全面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行业、企业和学校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是职业学校普遍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设置、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习实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全面落实了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三是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试点工作,探索“订单式”、“工学交替”等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四是进行了“技能+基础”的成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试点,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方便有接受职业教育愿望的成年人免试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
      为了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有效改变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封闭发展、资源分散的状况,我市按照“校际合作、行业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在数控技术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等二十个专业领域成立了市级专业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人士和国内外知名职教专家,指导北京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充分发挥了行业专家在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搭建了校际、校企沟通合作、资源共享的平台。2009年我市又组建了以专业和地域为纽带,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和昌平职业教育集团,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创新职业教育集约发展的新模式。职教集团的建立,有利于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实现了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同步显著提高。
      四、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和交流,推进首都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
      进入21世纪,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市教育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近年来,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开展了对外合作办学和交流。与英国、德国、芬兰、奥地利、意大利、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内容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高。合作方式主要有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引进国外职业资格证书、教师、学生短期交流、师资培训、与国外知名企业共建培训中心等。通过合作交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的标准和模式上和国际接轨,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特别是促进了教师转变观念,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理念、内容和方法,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加以改革、创新,推动了我市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工作。
      五、加大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我市从2006年开始,市财政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不低于30%的经费用于职业教育。各区县政府和各行业部门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专项经费50亿元以上,其中支持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支持紧缺技能人才培养、资助郊区农民培训、创建学习型城市项目补贴等30亿元以上,支持重点职业院校基本建设经费20亿元以上。
      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我市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和“实训基地建设工程”。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1.5亿元用于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实施了包括选拔、培训、补充、资助、引进等涵盖教师队伍建设关键环节的九个计划,全面提升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建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形成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选拔、培训、资助、考核、评价的体制机制。工程实施以来,重点建设了机电类、信息类、财经类、建筑类和农林类5个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对59个专业创新团队和800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给予重点支持;对近20所职业院校从行业企业引进的38位优秀人才和聘请的1304名兼职教师给予资助;组织2000名教师接受专业培训;选派200名专业教师到国外接受业务培训;资助近80所职业院校的1634名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取得了新的或更高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快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实施“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建立现代化的产教结合服务平台。市政府平均每年投资近2亿元以上,初步建成了与本市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项目24个,23个市级重点示范性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以及118个行业、区级重点实训基地。组织研究制定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物流、饭店服务与管理、烹饪、园林、动漫等20个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为提高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及运行水平,组织教科研人员和相关学校开展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研究。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加强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改善和提高职业学校现有实训基地装备水平,建设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为我市主导产业人才培养服务的、集教学实习、生产实践、技能鉴定以及经营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使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基础能力、综合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全国教育大会已经胜利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十年中国的教育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职业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今后,我市的教育教学改革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继续加强德育工作,在研究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上下功夫,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吸引力。二是继续加强专业建设,结合首都区域整合和技能型人才需求,调整专业布局,规范专业建设,继续加大投入,提升专业建设的水平。三是继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紧贴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发展实际,深入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职业岗位的紧密对接。四是继续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职业教育教学策略、方法、技术的培训。四是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探索建立校企深度全面合作的制度和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