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明课”培养职校研究生


发布时间:2012-01-05 浏览量:

 

       2011年6月27日全国职校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教育部主管职业教育的副部长鲁昕亲自到会视察,并提出了“职校也可以招收研究生”的观点,引起了众多职校的萌动。职业技术学院如何开设研究生课程?研究什么?研究生的资格标准是什么?同时职校研究生毕业后是与本科学校那样培养硕士学位还是什么?是接下来职校面临的待解之题。笔者认为,职校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造就一批发明者,一批能说能干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职业高手。故职校若进行研究生培训之尝试,应与“发明课”教学结合起来,培养杰出具有发明创育杰出能力的发明者。笔者认为,课程设置是:1、与研究方向直接关联的基础专业课程。2、与研究标的相关的必要专业课程。3、发明创育专业课程。同时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是动手尝试,以实践为主要特色。同时以社会上产业中的难点热点课题作为研究生的研究主攻目标和方向,充分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和态度,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研究生的招收对象是原高职高专毕业生,已获专业技师资质的且已从事本专业工作2年左右的,对深造回炉再提炼有迫切感的,对在工作实践中碰到难题有破解愿景的人们是合适的对象群体。职校研究生教育不是培养高学历高学位人才,而是培养具有发明创育愿景能力需求的高层次人才,是培养解决问题的高手。这是职校培养研究生的特征和与众不同,也是职校培养研究生的吸引力生命力和必有之路。职校培养研究生是为社会企业输送发明创育人才,为生产经营实践提供解题能者。因此实践为要实际为首实证为本。
      以汽车修理专业为例,一般学习3-5年毕业后从事汽修职业,若他们在从业2年后,有对现有汽车进行改良革新的愿景,但又缺一些更高层次的技能和知识,那么职校研究生是他们的理想选择。他们掌握了现有汽车的专业知识,也了解了本专业技术的不足之处,升入研究生之后,学习“发明课”原理知识,然后对目前汽车不足进行改良。比如现有汽车燃料用石油,改良就从不用石油开始进行研发,找到替代石油的燃料,改进发动机,或者少用石油,或者电力驱动、由燃料电池发电、以及新型发动机。在研发出了新能源新动力之后,进入创化阶段,制成样车,然后进入产业化商业化阶段,最后形成创收发达阶段。完成整个发明创育的历程,走完发明创育的路径。在走完了这个历程后研究生的“发明课”也上完了毕业了,也由学生成为了发明者,带着发明创育硕果及体验和本事走向社会,进行职业发明者生涯。
      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工和技师,学制有3年、5年、7年,以培养高级技师为终极目标,与高校之本、硕连读直至读到博士后是一个套路。这种由学校一路读书、考试、实习直至最后成为高级人才,毕业后进入社会实践却实际能力不足,能说不能干。故现在理工人才几千万博士满天飞,实际创新效果少的原因。职校招收培养研究生,应该从职校毕业生工作2年之后的群体中招收那些愿意深造的人来就读。这样学生已经实践历练,也知道想要学习的目的和知识,或者带上实践中的问题来学习,学到了破解难题之策,再回到实践中去运用。此乃发明创育研究生教育也。这也是“发明课”的价值所在。它和职校研究生培养2者共同作用,会产生聚变作用。
由技师进修成为专家的例子
      日本本田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文化水平低没有受过专业技术的培训。而立之年从事修理自行车生意。日本战败美军占领日本时期,美军处理一批发报机专用汽油发电机,有人买了汽油机安装在自行车上,“机器脚踏车”由此面世。本田抓住此商机买了几批汽油机为人改装“机器脚踏车”,从而小获其利。不久汽油机处理完毕,但用户仍有改装的需求。本田于是开始试制汽油机,经一番努力汽油机造出来了,但效率很低,经分析发现活塞环不紧密且不耐用。为了制造出合格的发动机及活塞环,本田想到了去附近滨松工业专科学校机械专业去旁听。以弥补匮乏的机械知识。由于认真听课且经常请教老师,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一个30多岁的人怎么还听基础机械课?于是本田告知是为了解决活塞环的困扰难题,老师认为一个活塞环问题不必费神听课,只需请教内行解决之。但本田不为所动坚持听课。并逐步解决了活塞环问题,使发动机造了出来用于自行车改装。后来本田公司发展了,制造摩托车并成为名牌产品,最终发展汽车发动机及汽车制造。本田发动机为世界所认同,其节能低排性能优异。本田宗一郎从技工技师成长为专家,对质量一丝不苟十分严厉,“霹雳先生”日本出名。他一直在学习实践,带领他的企业获得了不少发明,成为仅次于丰田的大汽车制造商,在世界汽车业享有盛誉。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有个工人技师出身的电光源专家蔡祖泉,原先是上海某灯管灯泡厂的玻璃工,专业制作灯泡灯管。是年上海复旦大学电光源教研室研制了新型电光源,需有专用玻璃罩配套,于是找到了蔡祖泉所在工厂请求帮助,于是他参与了新型电光源的玻璃罩试制,随着与老师的接触交流,他感觉电气知识与玻璃制作工艺密切相关,教师们认为他有点文化基础,制作玻璃器具是把好手。不久老师们推荐他去复旦大学业余听课学习电气专业知识。随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共同作用使他成为了一个电光源和电气照明器具方面的专家。他发明不少,获得了工厂、大学的好评和认同。后来他全职在复旦大学学习研究,成为一名真正的电光源专家。成为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个典型例子。由此拉开了“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序幕。后来一大批具有初高中文化基础从事专业工作多年具有进取心,有发明创造愿景的青年工人进入技校边工边读。这批技术人员成为二十世纪70-80年代乃至90年代的工厂技术骨干,现今大多已退休,从此能文能武的技术人员成了稀罕物。现在培养的理工人才和技校人才,文化水平专业知识都比这些从工人选拔出来的技工高,但惟独缺实践缺吃苦耐劳热爱本职工作的热情和素质。
      当代发明家包起帆在20世纪70年代就业于上海港务局,是散货码头的装卸工,这个职业最让人胆寒的是在数千吨铁船中卸圆木,那长4-5米圆径30-50厘米的木头一根几百斤上千斤。卸货时码头上有吊车,用钢丝绳捆住圆木,再由钢丝绳在吊车卷扬机的拉动下吊出船舱。然后放在岸边堆场上,若该批木材转运,再由堆场吊往船舱。这种作业最危险的场合是得有人用钢丝绳圈套在圆木上,吊出才能吊起装卸圆木。由于木头易滚动,要是工人在附近作业,突然圆木滚下,构成对作业者的极大威胁,工伤事故时有发生,断胳膊断腿甚至被压死是常见事故。包起帆目睹了惨状,于是观察了码头的一些起重机械,萌发了研制抓斗的想法,不用人工去套钢丝绳圈。一是减少劳力,二是杜绝工伤事故发生。他本人初高中文化,没有专业机电专业学历,于是向港口机械技术人员请教,自学相关专业知识,着手木材抓斗的研发。后来企业将他送到职业技术技校学习(7.21工人技术学校),工作压力变为动力,专业知识提供了要领。使他设想了几个爪子用钢丝绳牵引,来握住圆木并由吊车垂直运输。这个方案利用了码头吊车。但爪子如何在钢丝绳牵引下抓牢圆木,吊到堆场时再由钢丝绳松开爪子放下圆木。这个难题困扰着他,一次企业会议时做笔记,他看见有人用两色圆珠笔,笔芯在一个按钮作用下灵活动作,他认为可以将此构造移植到抓斗上来,于是多次去圆珠笔厂请教,终于解决了此难题。木材抓斗发明出来成功用于装卸作用。包起帆没有专业学历文凭,仅有工作历练,压力使他产生动力。而港务局机电技术人员众多,为什么没有若人去解决此问题呢?那就是亲身经历所引发的变革。
     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研究生教育是个创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不能连续读下去,只能从已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中选拔回炉再造。若以培养发明者,教授解决问题的技能为买点和诉求,民营企业会欢迎的。他们甚至会愿意提供带薪学习定向培训。发明学教育要与技校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结合起来,首要条件是学生来至于生产实践一线,带着问题来解决问题去。其次教学大纲应以产业难题为对象目标,其次教师本身是有专业知识有实践历练,有比学生更高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研究生教育继续原有模式那是读更多的书获得更高的学历。成为更大的书生。那么与研究生的初衷相互背离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江苏常熟合众环保技术研究所 沙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