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城乡差异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04-12
叶 宏
摘要:为探索城乡考生在高考中表现的差异性,抽取历年高考数据,从知识、能力、认知等方面进行城乡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城市考生在知识、能力、认知方面均优于农村考生,高考的城市化倾向明显。建议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态,完善和规范高考命题,调整高考科目设置,关注新课改后城乡考生成绩差距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城乡;高考;教育公平;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已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教育机会不均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阶层差异、地区差异、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等。其中,城乡差异最为明显,也最具中国特色,尤其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另外,我国正在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相应的高考改革,新课改高考后的城乡差距是否加剧,落后地区的考生是否处于更加不利地位,这也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但屹今为止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结合高考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的更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高考数据的量化分析,查找城乡考生在知识、能力、认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分析城乡考生高考差异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在高考平均分和标准差上城乡考生的差异
从某省2006-2010年的高考生中,每年随机抽取城镇考生(指户口为城市)和农村考生(指户口为农村)各10000名。计算城乡考生的文理科平均分并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历年城乡考生文理科平均分及差异检验
年份 |
文科 |
t |
P |
理科 |
t |
P |
||
城镇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
2006 |
437.72 |
424.69 |
8.63 |
0.000 |
472.79 |
445.68 |
17.94 |
0.000 |
2007 |
420.78 |
413.98 |
4.59 |
0.000 |
476.36 |
446.16 |
20.26 |
0.000 |
2008 |
411.79 |
397.15 |
9.90 |
0.000 |
453.45 |
418.06 |
23.62 |
0.000 |
2009 |
411.51 |
373.17 |
19.13 |
0.000 |
441.19 |
397.93 |
25.01 |
0.000 |
2010 |
431.04 |
406.29 |
16.14 |
0.000 |
401.37 |
357.38 |
28.11 |
0.000 |
注:文理科平均分指语文、数学(文科或理科)、英语、理科综合(或文科综合)总分的平均。
表1显示,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城乡考生在平均分上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历年来城镇考生的平均分均高于农村考生,并且理科平均分的差异总体上要大于文科。引人关注的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即2009-2010年),城乡考生文理科平均分的差距要大于新课改之前(即2006-2008年),即城乡考生的差异存在增大的趋势。
如果将考生的得分分成299分及以下、300-399分、400-499分、500-599分、600分以上共5档,分别统计城乡考生在各档得分的比例,结果见表2。
表2 历年城乡考生的得分分布
类别 年份 |
299分以下 |
300-399分 |
400-499分 |
500-599分 |
600分以上 |
||||||
城镇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
文科 |
2006 |
12.1 |
15.3 |
23.1 |
22.8 |
32.4 |
33.8 |
28.7 |
26.0 |
3.7 |
2.1 |
2007 |
12.6 |
14.7 |
26.9 |
25.6 |
36.4 |
38.8 |
23.4 |
20.6 |
0.7 |
0.3 |
|
2008 |
14.2 |
18.5 |
29.6 |
29.1 |
35.0 |
36.4 |
20.5 |
15.8 |
0.7 |
0.2 |
|
2009 |
21.0 |
34.0 |
15.1 |
12.5 |
37.0 |
35.1 |
26.8 |
18.4 |
0.1 |
0.0 |
|
2010 |
10.2 |
15.9 |
18.1 |
20.8 |
48.8 |
49.1 |
22.7 |
14.2 |
0.2 |
0.0 |
|
理科 |
2006 |
7.0 |
10.9 |
17.9 |
21.6 |
29.7 |
32.2 |
34.9 |
29.5 |
10.5 |
5.8 |
2007 |
6.4 |
10.4 |
17.0 |
21.6 |
30.6 |
33.7 |
34.9 |
28.6 |
11.1 |
5.7 |
|
2008 |
9.5 |
15.4 |
20.8 |
26.2 |
31.1 |
32.8 |
33.0 |
23.3 |
5.6 |
2.3 |
|
2009 |
14.7 |
25.6 |
16.4 |
17.9 |
31.2 |
31.5 |
33.7 |
23.9 |
4.0 |
1.1 |
|
2010 |
17.7 |
30.1 |
23.9 |
27.1 |
41.2 |
34.6 |
17.0 |
8.2 |
0.2 |
0.0 |
注:表中数字为百分比。
表2显示,城镇与农村考生的得分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低分段(299分以下),历年农村考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城镇考生;在高分段(500分以上),历年来均是城镇考生比例高于农村考生;在中间分数段(300-499分之间),则是不同年份有所不同,有些年份城镇考生比例高,有些年份则是农村考生比例高。
具体到某一学科如理科数学,其结果也是大体如此(见表3),城镇与农村考生在理数上的平均分、标准差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城镇考生的平均分要高于农村考生,尤其是新课改后(2009-2010年),差异有增大的趋势。表现在标准上则存在分化,2006-2008年是城镇大于农村,2009-1010年则是农村要大于城镇考生,即新课改前城镇考生的得分差异较农村考生明显,新课改后反而是农村考生较城镇考生明显。
表3 城乡考生在历年理科数学上的平均分、标准差及差异检验
年份 |
平均分 |
t |
P |
标准差 |
F |
P |
||
城镇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
2006 |
104.46 |
98.47 |
18.87 |
0.000 |
26.53 |
24.53 |
45.20 |
0.000 |
2007 |
97.87 |
94.28 |
12.95 |
0.000 |
25.79 |
22.38 |
201.20 |
0.000 |
2008 |
89.96 |
84.90 |
16.16 |
0.000 |
25.68 |
22.85 |
131.18 |
0.000 |
2009 |
105.82 |
98.01 |
49.03 |
0.000 |
20.64 |
21.09 |
214.59 |
0.000 |
2010 |
89.71 |
82.79 |
53.39 |
0.000 |
24.33 |
24.74 |
75.81 |
0.000 |
二、在学科知识掌握上城乡考生的差异
以理科数学为例,将高考所考查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历年来城乡考生在各部分考核内容上的平均得分率,结果见表4。
表4 历年城乡考生在理科数学各部分考核内容上的得分率
内容 |
2006 |
2007 |
2008 |
|||
城镇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
集合与简易逻辑 |
0.95 |
0.94 |
0.92 |
0.91 |
0.85 |
0.84 |
函数 |
0.62 |
0.58 |
0.41 |
0.37 |
0.49 |
0.43 |
三角函数 |
0.87 |
0.85 |
0.85 |
0.85 |
0.40 |
0.38 |
平面向量 |
0.66 |
0.61 |
0.60 |
0.58 |
0.81 |
0.78 |
数列 |
0.85 |
0.83 |
0.40 |
0.37 |
0.31 |
0.29 |
不等式 |
0.28 |
0.26 |
0.88 |
0.87 |
- |
- |
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
0.63 |
0.61 |
0.74 |
0.70 |
0.67 |
0.62 |
直线与圆方程 |
0.96 |
0.96 |
0.64 |
0.61 |
0.51 |
0.47 |
圆锥曲线 |
0.72 |
0.69 |
0.61 |
0.57 |
0.66 |
0.62 |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
0.61 |
0.57 |
0.72 |
0.71 |
0.66 |
0.63 |
概率与统计 |
0.73 |
0.70 |
0.64 |
0.59 |
0.52 |
0.48 |
极限与导数 |
- |
- |
0.83 |
0.82 |
- |
- |
复数 |
0.94 |
0.93 |
0.95 |
0.95 |
0.91 |
0.91 |
内容 |
2009 |
2010 |
|
|||
城镇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
|
|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
0.95 |
0.95 |
0.81 |
0.78 |
|
|
函数(含导数及其应用) |
0.38 |
0.33 |
0.31 |
0.28 |
|
|
三角函数 |
0.82 |
0.79 |
0.74 |
0.71 |
|
|
平面向量 |
0.73 |
0.67 |
0.09 |
0.05 |
|
|
数列 |
0.88 |
0.85 |
0.59 |
0.54 |
|
|
不等式 |
0.86 |
0.84 |
0.91 |
0.89 |
|
|
立体几何 |
0.66 |
0.61 |
0.60 |
0.55 |
|
|
解析几何 |
0.52 |
0.47 |
0.58 |
0.52 |
|
|
计数原理 |
0.79 |
0.74 |
0.09 |
0.05 |
|
|
概率与统计 |
0.74 |
0.66 |
0.63 |
0.57 |
|
|
算法初步 |
0.82 |
0.82 |
0.95 |
0.93 |
|
|
推理与证明 |
0.66 |
0.55 |
0.74 |
0.67 |
|
|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引入 |
0.98 |
0.98 |
0.61 |
0.57 |
|
|
注:2009年以后为新课改后的考核内容,与2008年之前的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表4显示,由于历年高考数学所考核的内容在范围、分值以及知识考查难易度上的差异,城乡考生在各部分考核内容上的得分率也不同,即使在相同考核内容上历年来城乡考生的差异程度也不相同。但无论是哪一年或任何部分考核内容,城镇考生的得分率均高于或等于农村考生。其中,差异较大的部分有函数、平面向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推理与证明等。
三、在学科能力掌握上城乡考生的差异
关于试题能力考查程度的评估,李金波(2010)[1]运用因素分析法对试题能力考查程度进行分析,经验证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效度。本文运用该方法,对历年理科数学试卷对各项能力考查的程度进行评估,并统计城乡考生在各项能力上的得分率,结果见表5。
表5 城乡考生在数学各项学科能力上的得分率
能力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
城镇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
创新意识 |
0.57 |
0.53 |
0.64 |
0.61 |
0.60 |
0.56 |
0.61 |
0.55 |
0.33 |
0.28 |
推理论证能力 |
0.96 |
0.95 |
0.76 |
0.74 |
0.62 |
0.57 |
0.72 |
0.69 |
0.61 |
0.57 |
运算求解能力 |
0.81 |
0.79 |
0.85 |
0.83 |
0.77 |
0.74 |
0.81 |
0.79 |
0.45 |
0.41 |
空间想象能力 |
0.59 |
0.55 |
0.61 |
0.57 |
0.65 |
0.60 |
0.78 |
0.74 |
0.76 |
0.72 |
应用意识 |
0.20 |
0.19 |
0.61 |
0.56 |
0.42 |
0.37 |
0.76 |
0.70 |
0.45 |
0.42 |
数据处理能力 |
0.79 |
0.79 |
0.45 |
0.40 |
0.71 |
0.68 |
0.94 |
0.93 |
0.90 |
0.88 |
抽象概括能力 |
0.05 |
0.04 |
0.39 |
0.36 |
0.89 |
0.88 |
0.55 |
0.51 |
0.62 |
0.57 |
表5显示,由于历年高考数学在各项能力上的考查分值、相同能力考核水平层次的不同,在相同能力上城乡考生的得分率也不同,其差异程度也不同。总体上城镇考生在各项数学能力上的得分率要高于农村考生,其中差异较大的有创新意识、空间想象能力等。
四、在认知目标上城乡考生的差异
参考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法,考虑我国高考的实际,我们将试题所考查知识的认知目标分成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3个层次,计算历年来城乡考生在各层次认知目标上的得分率,结果见表6。
表6 城乡考生在各层次认知目标上的得分率
认知目标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
城镇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城镇 |
农村 |
|
领会 |
0.95 |
0.95 |
0.94 |
0.94 |
0.93 |
0.93 |
0.81 |
0.78 |
0.78 |
0.76 |
简单应用 |
0.80 |
0.77 |
0.79 |
0.77 |
0.77 |
0.74 |
0.75 |
0.69 |
0.75 |
0.71 |
综合应用 |
0.62 |
0.57 |
0.52 |
0.48 |
0.42 |
0.38 |
0.36 |
0.31 |
0.37 |
0.33 |
表6显示,城乡考生在历年试卷所考查的各层次认知目标上的掌握程度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但无论是领会层次,还是简单应用层次和综合应用层次,总体上都是城镇考生的得分率高于农村考生。其中,在领会层次的差异较小,而在综合应用层次的差异最大。从得分率来看,城乡考生在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3个层次上,得分率均存在逐步下降的趋势。
五、归因分析与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城乡考生在知识、能力、认知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总体而言,城镇考生在各方面均优于农村考生,高考的城市化倾向明显。造成高考城乡差异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如制度性教育的缺陷、家庭背景差异、高考科目设置和内容取向的偏颇等,但主要还是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结果[2]。要改善城乡考生的高考差异问题,还需从解决造成差异的内外部因素入手。
1.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态。我国基础教育长期实行以城镇为核心的重点学校制度,非重点学校在教学条件及设备、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与重点学校相距甚远。农村考生由于家庭背景原因,大多只能在非重点中学学习,这就人为地造成参加高考的学生群体间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距。不均等的入学机会,没有可比性的教育条件,必然得不到同样的学业成功。因此,制度性教育的缺陷是造成高考城乡差异的首要原因。为遏制城乡差异,一是政府要把追求教育领域的社会公平作为基础的、永恒的目标;二是要坚决贯彻教育平等原则,实现包括入学机会、资源分配和享有教育质量的平等;三是要建立规范、公平、有效的基础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变城乡之间教育资源不平衡状况,使每个学生获得相同的教育资源,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考城乡差异[2]。
2.完善和规范高考命题。目前,全国约有16个省市试行高考自主命题。高考分省自主命题使高考内容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贴近基础教学实际,更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但由于自主命题只是从本省中挑选命题人员,命题人员和教师互动的概率更大。就高考组织者、命题者与考生的信息关系而言,城市中学和城市考生占有天时地利的高考信息资源,这也是导致城乡差异的另一原因。因此,在高考命题人员组成中,应充分考虑到城乡、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均衡,还应加强命题教师的保密管理,严禁命题教师身份和高考命题相关信息的泄露。
3.调整高考的科目设置。回顾我国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历程,从大文大理(文科考6科,理科考7科),到3+X组合,再到3科(如江苏高考方案),高考科目在数量上致力于“减负”。为致力于“减负”而对高考科目大做减法运算的高考改革不仅会降低高考的效度和区分度,而且对公平性也会产生显著影响。如高考只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由于城市与乡村、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在外语师资、视听教学设备和资源占有量上存在的差距;并且由于城市学生的文化资本优势,使他们在语文学科方而呈现出较强的优势;在此种情况下,将语文、外语列入高考方案,并赋以很大权重,更加凸显城镇学生在高考中的强势,影响高考的公平性。此外,在新课改高考方案中,有些省市将技术、艺术、综合实践等纳入高考的测试范围内,这种测试明显带有城市价值趋向,带来了新的区域不公平问题。
4.关注新课改后城乡考生成绩差距扩大的趋势。在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同时进行了与之相配套的高考改革。新高考越来越强调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当考试越来越强调对能力的考查时,勤奋刻苦因素在高考成绩中所起的作用就会有所下降,而受教育条件和成长环境所起的作用则会不断上升。新高考试题情景设计注重时代气息,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是新科技的发展情况作为背景材料或信息来源,试题设计与城市生活结合非常密切,而与农村的现实生活相脱离,试题中城市素材多,而农村素材少,这有可能对处于不发达地区的考生施以了不公平的待遇。因此,尽可能考虑城市和农村不同教学条件和能力差异,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识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题目,对于保证考试的公平性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从高考某些考题的角度看,新课程高考注重研究性学习考查,注重过程与方法,为那些在平时的教学中实实在在地进行过探究性学习的学生提供了施展能力的机会。然而探究性学习需要配套的教学设备,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较高,这些设备及师资只有在城市学校中才能较好地具备,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高考具有城市化取向。最后,课程标准、教材、高考命题等主创人员一般集中在主要的大城市,其队伍的构成主要是来自大学的专家和大城市的教师,他们对农村教育现状了解相对较少,尽管在主观上虽尽力兼顾城乡教育现状,但城市文化的“前瞻性“使他们不能从根本上避免城市取向,这使农村考生的不利境地进一步被扩大。
总之,高考制度改革,首先要符合中国国情,要有利于更好体现社会公平,逐步改变因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导致的偏远落后地区考生在高考中的不利地位。其次才是从教育本身的角度去考虑如何科学设计考试科目、选择合适的考试内容等微观层面的具体问题。
(叶宏,浙江省教育考试院,浙江杭州310012)
参考文献
[1] 李金波. 高考对能力考查的评估方法[J]. 中国考试. 2010(08): 28-35.
[2] 王后雄. “高考城市化倾向”的成因及矫正[J].. 教育发展研究. 2009(05): 11-17.
联系方式: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电话 057188907500 13606802001
邮编 yh@zjz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