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高等职业教育』视野下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哲学审视(俞步松)


发布时间:2010-05-06 浏览量:
俞步松
      摘要:在做强高等职业教育的视野下,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是涉及根本,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因此,只有从哲学的高度思考才能厘清两者的辩证关系,真正体现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在做强高等职业教育工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从哲学的层面考察、研究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发展规律和方法途径,试图回答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理论问题。
      关键词:做强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
      做强高职教育就是要在高职教育中解决好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而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两个根本性问题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从哲学的层面考察、研究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发展规律和方法途径,试图回答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理论问题。
      一、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首先要考察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基础与定位内涵。在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改革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的切入点和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已有十四、五年历史,“切中”了当时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重功利、轻素质、特别是重理轻文的“时弊”。文化素质教育延伸到高职院校层面则是在2005年10月以后[1],目前在探索发展中,其基本趋势是积极、健康的,也与目前的国际职业教育的主流观念接轨。联合同教科文组织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书(2005年)第8条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应有利于个性和性格的和谐发展,培养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培养理解、判断和分析事物及发表意见的能力”[2]382。这涉及人格、价值观、智慧性和交流等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在“职业技术”性的掩蔽下,高职教育重技术轻人文的“时弊”尤显,要“做强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在当前是不可或缺的平衡工程;在未来十年,是“涉及根本”的基础工程;从整体看,是当前和未来直接影响“做强高职教育”的系统工程。
      其次要考察其理念与目标内涵。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应服从于“高素质技能型”这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总目标,需要考察这个培养目标的现实意义及在未来十年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内涵。一份来自2008年的国际权威研究报告”[2]277提出了经济全球化中创立“高技能经济”的命题。指出:“包括新兴工业国家,甚至是许多只是刚刚开始工业化的国家也越来越多的采取长期政策旨在促进高技能和知识经济”。报告概述了“高技能经济”形势下人力资本的高技能含义:一方面要求“更多、更先进的‘基本’或‘核心’技能”,涉及“有效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各类技巧,自主地工作,迅速适应变换的工作环境,团队合作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也越来越要求在特定领域,甚至是交叉领域具备基于高层次知识上的高度专业技能。如生物工艺学领域。”这个分析也基本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所面对的现实和发展预期。在我们的语境中,上述“高技能”概念与传统对技能、能力的狭义理解相去较远,“高技能”恰恰就是职业人文的高素质与职业技术的高技能的有机融合。
      据一份来自国内的较新研究报告[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要求最强,通用能力次之,专业岗位技能又次之。”“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由强到弱排序”的17项指标中,诚信、工作的意义、守时、人生观、自信、宽容等6项分别占第l、2、3、5、6、8位;而职业院校毕业生现状的上述对应指标由好到差的排序分别是:14、11、13、12、15、9位。可见当前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远不能满足职场用人对职业人文素质的诉求。据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应以融合职业人文文化和职业技术文化教育以提高培养对象的高素质、高技能为理念目标。
      其三要厘清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结构和体系内涵。就知识层面而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应在文、史、哲、艺和科技知识等领域实施,以期所培养的对象有较开阔的文化视野。与本科院校相比,这些知识应保持在更为普及的层面上,且应具有企业文化特色。就思维层面而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应重视以人文的感性思维补充职业技术教育中科学的理性思维,以期培养对象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创新创业的思维能力。就方法层面而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应注重在知识教学中使科学的实证与人文的体验结合起来,以期提高培养对象的辩证方法论素养。就精神层面而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应致力于下学而上达[4]。即通过职业技术知识教学,培养求是、献身、创新、从严的科学精神;通过职业人文知识教学,培养责任感、求善务爱、非智力情商等人文精神,以期教育对象的职业技术文化素质和职业人文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规律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规律,必须积极稳妥处理以下关系,才能保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文化素质教育比职业技术教育更易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无论是实践场所与相应的条件创设方面,还是对承担这类课程教师的要求方面,文化素质教育都未能与专业技术教育的实践环节同等重视。解决这个问题的着力点在于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类显性课程实践性的评价引导和对隐性课程开发的力度。后者的参与、体验性特征就突现了实践性。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应用性教育理念优势,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突破实践仅仅被视作验证理论的定势,有条件地还原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完整的辩证认知过程。另外,也须提高这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含金量,防止“注水”和走过场。
      其次是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同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理念[5]。当前要充分发挥文化素质教育对其他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教育主业)的基础服务作用,才谈得上文化对未来教育的统领作用。在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探索中,要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处理好人文文化的价值多样性与主流价值观的关系。在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结合方面,主要是人文精神渗透专业教育,即挖掘专业技术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并在专业技术教育中予以彰显并强化。要开发相关课程,使加强科学素质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新标志。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目前仍应坚持“渗透式”,但应重视“渗透”的双向性:即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渗人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教学中渗入科学精神,更要注意渗入的人文精神或科学精神主要来自对本课程的深入开掘,而非外加的,以免出现“皮肉分离”。
      其三要处理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特性与共性的关系。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本科相比,两者之间的共性是必然的,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采用或创新适合自身特性的高职模式。高职教育比较于本科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教学主体、培养目标、学制、师资等方面,因此当前适合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模式仍在专业以及实践教学中渗透、融人人文、科学精神等方面。这种模式涉及面广,町以更大范围地调动教师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参与度。而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在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人文、科学精神具有更高的可接受性,从而有利于克服文化素质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主业之外的形式主义弊端。
      其四是要处理好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实与长远的关系。在专业技术和实践教学中开发、渗透人文、科学精神教育作为当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主渠道的同时,还应立足长远,使文化素质教育向广度与深度发展。在广度方面,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抓文化素质类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乃至开发出有针对性的新课程;循序渐进地进行文化校园的环境建设: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建立文、雅、序、活的校园文化氛围;探索师德文化、讲堂文化、公寓文化等,建立文化强校的立体网络。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向深度发展的方向主要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院校文化的构建,其构建理念归属于和谐文化、认宗于大学文化、扎根于民族文化、滋养于企业文化:其核心是“职业情怀”、“经世致用”、“开放协作”的高职精神。
      三、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途径
      统筹兼顾是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得以健康发展的基本方法。
      首先是培育共识。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国际先进职教文化的价值观多样性相统一的共识。联和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亚太地区网络组织弘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的宗旨,并提出相应的各自核心价值观体系。如“学会做事”提出了“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以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为两个基础价值观”,在业太地区则以“全面健康、人与自然的和谐:真理与智慧:爱与同情;创造力;和平与公正;人类可持续发展;国家统一和全球团结;全球精神”等八个核心价值观表现出来[6]。这些多样性价值观都可适度吸纳,从而有助于开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国际视野。
      其次要找切入点。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在起步阶段应根据各院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找准切人点,逐步发展成为特色。如有的院校以诗教为切人点,并蓄文、史、哲,兼容诗书画,打造诗性文化系列活动品牌,坚持十年如一日,形成高教界公认的该校特色校园文化。进而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融的绿色教育理念[7]和“诗化的理性”与“诗化的感性”相结合的民族诗性文化优秀因子[8]为依托,实施“绿韵工程”,努力在文化素质教育类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打造专业文化品牌、建设实践文化以及提升学校各项丁作的文化自觉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辐射影响作用。有的院校以文化校同环境建设为切人口,带动文化素质教育氛围建设。有的院校以实践文化为切入口,带动以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为特色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系统。有的院校以专业文化为切人口,带动二级学院的“一院一品”文化品牌建设,如金融文化、诚信文化、汽车文化、营销文化等。
      其三是实践养成。学做人、做事,重在一个“做”字。我国传统的治学、成才途径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把“行”视作教育成材之道的最后也是最高环节。“行”是“知识”(“学”、“问”)经思维(“思”、“辨”)内化为素质的完成环节,也是知识是否内化为素质,从而外显为行为能力的检测环节。在先进文化思想引导下反复的实践体验有助于养成良性行为习惯并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建立起良性心理定势即良性素质。这是符合重应用、重实践的高职教育自身规律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通用模式,适用于实训、实习、顶岗、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诸多实践性教学环节。
      其四是强化保障。就外部环境而言,加强相关政策、法规保障,主要是改革招生制度,提高生源基础素质;改革高职院校评估体系指标,强化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制订相关的法规,保障高职教育实习职场的高资质;组建体制内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建立高职生文化素质教育国家级、省级示范基地。就院校内部而言,主要是建立规范的领导、管理和工作机构;培养、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教育资质;开展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工作:建立管理制度、考核和激励机制;提供必需的专项经费保障等。
      (俞步松,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浙江杭州  310018)
参考文献
      [1]吴启迪.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勇于创新,争取文化素质教育更大的成绩——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闭幕式上的讲话[C]//胡显章.十年探索,十年发展——纪念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周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
      [2]陈  衍,李玉静,程  宇.李  瑶,编译.2008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热点与前瞻(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文槿.职校生和青年就业人员职业素质及价值观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
      [4]杨叔子.杨叔子槛外诗文选[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23.
      [5]杨叔子.总结过去,分析现在,谋划未来,将文化素质教育推向新的阶段[C],/胡显章.十年探索,十年发展——纪念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周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7.
      [6]卢德斯.R.奎苏姆宾,卓依.德.利澳.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M].余祖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
      [7]杨叔子.现代高等教育:绿色·科学·人文[J].政策,2004(02).
      [8]刘士林.在唐诗宋词中走上“回乡”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6—09—21.
 
原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