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董世洪 龚山平)


发布时间:2010-04-28 浏览量:
      摘 要: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仍面临诸多困境。如欲取得进一步突破,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需要跳出“大学”来重新审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构建一个高校、政府、企业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机制,形成社会参与的具有高度开放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大学;政府;企业;创新创业教育
      一、目前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模式及面临的困境
      1.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模式。自20世纪末举行首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以来,特别是在2004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等院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以后.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步伐逐渐加快,诸多高校借鉴国外高校先进经验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尤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方针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政府主动参与并积极推动的新阶段。
      大体而言.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第一.纳入传统教育教学体系的高校自我运作型。高校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和组织创业计划比赛,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素质和能力。第二,基于创业园技能训练的依托型。高校以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为龙头,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给予学生创业活动的仿真实际操作训练,多视角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并进一步接轨社会性的科技园区、孵化基地。第三,政府政策文件资金推动型。如辽宁省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全省给予了18所高校“创业教育示范校”的冠名;杭州市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组建创业导师队伍、设立扶持基金、举办全国性创业大赛等,有组织地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规范发展。
      2.目前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十几年来,应该说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面临诸多困境。首先.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模糊。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与专业教育等同的知识教育,只在传统教学体系中增加创业知识传授,或者仅仅强化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着力培养一批未来的自主创业者和企业家,这部分高校的认识和做法,尚未深入到办学模式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其次,高校、政府、企业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政府和企业所拥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尚未被高校很好地利用.三者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形成合作联动的机制。政府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很大程度上重在强化学生的技能,形成对创业的支持体系.而没有涉及高校与社会建立良性互动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企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介人只局限对创业的指导和资金的支持,而缺乏更大背景下与高校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企业发展模式转变的动力。第三,社会支持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在吃苦耐劳、安分守成的文化传统下,大学生勇于承担风险、开拓创新的文化精神还远未形成;教育政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倡导更多停留在理念层面,而在操作层面的引导力度不够;经济环境方面,风险投资机制不成熟.存在创业融资难等问题,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拓展和成长。因此.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着理念宣传重视与实际推进缓慢的落差.需要跳出“大学"重新审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
      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高校、政府、企业形成合力
      (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定性需要高校、政府、企业形成合力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与高校传统教育教学工作相比有着迥然不同的特征。
      首先.它具有开放性。如果说高校是生产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社会机构,可以与社会生产保持一定程度的疏离,那么具有知识成果转化的创新和创业活动正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事实上,创新创业活动也正是高校逐渐从社会边缘走人中心,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与社会其他机构开展合作的重要途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只有在开放的系统中,通过高校与外界的紧密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是学习者通过情境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创新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创新创业能力需要有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更需要独立生存、自我学习、独立思维判断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公关、组织、管理能力,这些能力只能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锻炼。
      第三.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传统教育要素中师资、媒介(课程、实验材料、场所)均可以由高校自行解决,而创新创业教育则不然.从师资方面看,不仅需要具有创业知识,能够从事创业研究和教育的教师,更需要具有成功创业经历的实业家、高级管理人才、风险投资家等业界人士,这是在高校体制外的:从媒介方面看,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科技孵化、资金运作等条件支撑.这本身越出了高校的樊篱。因此,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走出高校的象牙塔.从封闭运作的学校教育模式转向开放的多方参与的合作教育模式。如美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依靠“民、官、学"等多方力量,建立起政府、民间组织(包括企业)、教育机构等多层次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政府、企业的责
      1.高校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高校是知识生产体系的上游组织,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库”和“智囊团”.因此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承载者。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更新教育观念和办学理念,在巩固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传授给他们世界眼光、基于国情的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政府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推动和引导者.同时也是这一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和投资者。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比资本更具有主导地位的重要因素.由人才推动的创造性活动成为社会财富创造的主要方式。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质量和能量.而政府主导的产业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向则引导着人才的走向。政府希望高校能够更主动地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一个契合点。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推动和发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其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推进高校与企业界的合作,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3.企业是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企业是创新创业活动的主体.也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受益者。以往企业大多在人才培养的后期才通过提供实习基地等介入高校人才培
养,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企业界的作为更为全程化。从为有潜力的创业项目提供“风险资金”.到企业和大学联合开发创业教育教材、课程,从设计实施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到为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兼职师资以实现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传承.建立多种形式资金融通体系提供资金保障,等等。另外企业界也可以在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商业运作中扮演更为重要的桥梁角色。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硅谷众多企业的合作堪称“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典范"。斯坦福大学为企业提供知识创新和创业者.企业则为大学提供研究资金,促进大学研究成果专利化与产业化,提供创业辅导、创业场地、风险投资、人力中介及律师服务等,为创新创业教育及其社会延伸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保障。
      三、着力构建校政企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1.政校合作.强化政府引导功能。创业型人才聚集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更加重视与高校的合作,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大学生走上创新创业之路,帮助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人才。一是和高校共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创新创业培训和支持系统,为有创新创业潜力的大学生建立起社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包括创新创业培训、服务、扶持平台,弥补高校教育力量和资金的不足;二是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与外部环境,在工商注册、资金扶持、税收减免、办公用房、贷款减免利息等方面给予最优惠的条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三是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建构“孵化企业+创业指,导+投融资支持"的一条龙配套政策.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引导创新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并组织业界力量担任创业导师,参与创业指导和服务,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四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指导高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发挥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的作用,培养一支善于实施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2.校企合作.强化企业参与功能。企业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创新离不开高校的支持.而企业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阵地,并且拥有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企业只有以更主动的姿态参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发现人才和储备人才。一是发挥资金优势,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与大学生创业项目对接.扶持和培育一批优秀的项目和企业;二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选派一些经营管理精英到高校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和实训,使学生少走弯路,规避风险,成功创业;三是和高校开展“定单式培养”,共同参与适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把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实习实践基地.同时在与高校的科研互动中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寻找机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校内改革.强化高校“造血"功能。高校除向政府和企业借力借势外,其内部的教育教学改革尤为重要。一是要转变办学理念,坚持按社会需求办学。高校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倾听社会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面向未来,坚持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积极推进学科专业结构和办学模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二是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创新意识。积极推进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在所有课程和实践环节中融人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开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培养所有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在美国,截止到2005年,已有1 600多所高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体系。三是通过实践竞赛、创新创业基地、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必备的核心素质和能力,为他们在各行各业创业做好必要准备;四是培养一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和研究的师资队伍.同时聘请一些企业家、创新创业者、管理精英和技术专家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和实践导师。
      (董世洪。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副教授.浙江杭州  3 10015;龚山平,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党政办公室助理研究员,浙江杭州  3 10015)
      参考文献
      [1]陈腊文.高校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J].改革与战略,2006(06).
      [2]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及展望[J].浙江社会科学,2009(02).
[3]陈彦丽.高校创业教育的困境及发展对策探讨[J].学理论,2009(17).
[4]李志永.日本大学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9(03).
 
原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0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