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传统考核:当课堂成为企业一线——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产品化”课程考核改革纪实


发布时间:2025-11-18 浏览量:

近日,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持续推进“产品化”课程考核改革,打破传统笔试考核模式,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在这一改革实践中,学生的期末作业不再局限于试卷答题,而是转化为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产品”。评卷环节也不再仅由校内教师完成,而是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评审,使考核过程更加贴近真实工作场景。课堂本身,也逐步转变为项目攻坚和实战训练的场所。

《铁路桥隧检测》课程“隧道衬砌缺陷检测”项目教学现场.jpg

课堂角色发生转变:从“纸上答题”到“产品落地” 

学校自实施“工学一体课堂革命行动实施方案”以来,秉持“教学生产合一、作品产品合一”理念,推动课程考核方式全面转型。学生需深入企业调研,结合实际需求完成产品设计与实现。例如,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在《基于51单片机的缺氧报警装置设计与实现》课程中,完成的不仅是作业,更是可在企业现场使用的实用装置。

教师角色也随之转变。铁道工程学院教师贺新春表示,教师更像是“项目经理”,引导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到测试交付的全过程,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创造产品。

校企双导师共同开展《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动力电池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复盘 (2).JPG

校企双导师共同开展《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课程“动力电池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复盘.JPG

三级产品体系:让技能培育“有台阶、有抓手”

为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学校设计了“三级产品体系”,实现技能训练的阶梯式推进:一是模块微产品——“单点精修”。在单门课程中将产品任务拆解为多个小模块,如机械工程学院在《零件的数字化设计》课程中,学生通过完成各零件建模,最终集成“截止阀”数字化产品,实现从单点技能到系统整合的能力跨越。二是课程中产品——“系统整合”。学生整合前期所学,完成具备完整功能的产品开发。电气工程学院学生通过西门子PLC系统编程控制设备,独立完成从电气连接到调试的全流程,实现“会做”到“能整合”的转变。三是课程群大产品——“跨域协作”。课程群大产品通过跨专业组建团队,合作完成从设计到验证的复杂项目,强化技术能力与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等综合素养。企业导师评价称,此类项目高度模拟真实生产流程,有效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学生团队针对“列车走行部检修工装创新”项目小组展示答辩.png

全过程考核:让学生成长“看得见、留得下”

学校构建“过程性+终结性”双轨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在项目执行中的每一步成长。过程考核遵循“六步工作法”——获取信息、制定计划、作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交付、评估反馈,每个环节均有记录与反馈。借助蓝墨云、超星班课、AI助教等数字化平台,学生学习行为、项目进度与协作数据实现实时统计。每位学生均拥有“电子成长档案”,收录任务书、企业调研报告及教师、企业专家的评语建议,成为其职业能力发展的“履历本”。终结性考核则以“成果答辩会”形式开展,企业工程师现场提问,直指产品成本、工艺控制等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真实作品与逻辑思维展示能力,实现“以答促学、以辩促练”。

截至2025年秋季学期,全校已有3500余名毕业生组建600余个项目团队,深入140家企业参与三级能力进阶考核;382门课程实施“产品化”考核改革,项目式教学覆盖率达100%。学生跨课程协作能力明显增强,企业参与度与满意度同步提升。

企业专家反馈,参与改革的学生“上岗即上手”,展现出较强的实践与适应能力。在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学院11名选手代表四川省参赛,7个赛项进入全国前十,其参赛项目正是课堂“产品化”考核成果的延伸。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产品化”课程考核改革,推动“教、学、做、评”深度融合,使学生从“纸上绘图”走向“产品实现”,从“一门课程”拓展至“一生能力”。学校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需求的“能工巧匠”,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