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重构 流程再造 评价创新 资源升级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电子技术类课程改革创新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24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24日10版
在电子信息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深职大”)“电子技术”课程依托2024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智化时代职业本科课程构建与前沿教学策略研究”,以工程教育理念为引领,以“智能小车”为贯穿性产品载体,构建“做中学、做中创”的教学闭环,探索出了一条“虚实融合、课赛证融通”的电子技术类课程改革新路径。
目标重构:德技并修,构建“三维四素”能力体系
课程立足电子工程师岗位成长规律,确立“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和“精工至善、创新致远、职业素养、技术伦理”四维素养相融合的“三维四素”能力体系,推动人才培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围绕“生手—熟手—高手—专家”的成长阶梯,课程明确了“项目交付—产品开发—岗位迁移”三大递进能力目标,实现能力培养的系统化与阶梯化。课程负责人表示:“我们以‘智能小车’为项目载体,贯穿视觉系统、循迹电路、车灯控制等八大实训模块,通过模块拆解、集成调试和产品优化,促进学生从掌握单一技能转向具备综合能力,同时,将工匠精神、创新意识、职业规范与技术伦理融入教学全过程,夯实学生可持续成长的素养基础,让学生在‘做真项目、解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全面成长。”
流程再造:IPD引领,打造“做中学”的五步闭环
课程引入企业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五步闭环”教学模式,将真实产品的开发环节融入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做、评”一体化。课前,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发布如“‘智能小车’循迹功能开发”等真实任务,学生团队进行分析并反馈难点,教师依此动态调整教学重点,实现“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课中,学生借助游戏交互式虚拟仿真平台,可沉浸式体验“智能小车”开发全流程,初步建立工程思维;随后,学生通过“拆解—设计—实践—分析”四步实操,深化对产品开发规范与技术的掌握;构建贯穿课堂始终的多元评价机制,“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推动方案持续优化,培育学生的迭代思维。课后,云端实验平台全面开放,支持学生对“智能小车”原型进行创新,筛选优秀项目推送至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高水平赛事,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此实现“学赛贯通”。
评价创新:多元多维,实现能力成长可视化
课程构建“形成性考核+赛证融通+期末考核”的全过程评价体系,打破“一考定绩”传统,实现能力培养可视化、可量化、可追溯。
形成性考核覆盖课前任务、课中实操与课后创新全过程,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过程表现与改进成效;实施“赛证融通”,将职业技能大赛奖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纳入评价体系,相关奖励可按规定置换学分,畅通“学习—认证—竞赛”的转化通道;期末考核则以综合项目答辩及技术文档撰写为主要形式,全面检验学生的产品开发能力、工程表达能力和系统思维,突出综合应用能力评价。
资源升级:虚实融合,破解传统教学痛点
针对传统实训中存在的“设备少、场景缺、差异大”等问题,课程构建了“虚拟仿真+云端实验+AI赋能”的支撑体系。开发电子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模拟真实产品开发全流程,学生可在线完成电路设计、参数调试与结果验证,实验开出率显著提升;搭建云端硬件实验平台,实现远程操控实体设备完成传感器数据采集、嵌入式系统调试等实验,支持“线上预习—线下实操—数据反馈”无缝衔接;训练“AI电路调试助手”,使其能实时识别电路错误并提供语音图文指导;开发“AI数字教师”,基于学情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有效应对学生基础差异,平均问题解决效率提升30%。
成效显著:形成“深职大经验”,示范辐射作用凸显
通过系统化改革,深职大“电子技术”课程实现了从“知识输入”向“能力输出”的有效跃升,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深职大经验”。
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别奖项15项;教师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别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电路基础”等2门课程获评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电子技术”课程入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部教材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及省级规划教材。
课程改革成果形成广泛辐射,构建了覆盖全国50余所高职院校、23个省市的教学生态圈,英文版课程推广至10余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惠及近万名海外学生。教学团队受邀在全国性教学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20余场,为职业本科电子技术类课程改革与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借鉴。
(刘丽莎 吴雁艳 范新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