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用、责任共担、人才共育 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11-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职责定位不够清晰、协同机制不够健全、实践活动不够丰富等问题,不利于推进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以124年红色校史为主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经纬先贤的家风故事为引领,按照“立足学生、辐射家庭、面向社会”的原则,构建起了“资源共用、责任均担、人才共育”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打造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泸职样板。
红色浸润,打造家教家风育人新模式
建设经纬家教家风馆,发挥家教家风育人作用。与泸州市纪委、市委宣传部等共建共享占地400平方米的全省高职院校首个家教家风馆(获批“四川省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基地”),组织新生全覆盖参观校史馆和家教家风馆,新生集体手写“一封家书”,搭建学生与家庭的沟通桥梁。组建百人经纬家教家风馆学生讲解员队伍,让学生深层次接受家教家风浸润。开展党委书记讲家教家风、院长讲家校社“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沉浸式思政课堂进家教家风馆等活动,多层次开展家教家风教育。经纬家教家风馆自2021年9月开馆以来,已接待校内外参观约1900余次,累计70000余人次。建好科研育人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启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设立“经纬家教家风名师工作室”,结项或立项《“家校社协同、多课堂联动、多维度评价”高职素质教育改革与实践》《社会符号学视域下朱熹著〈朱子家训〉英译研究》等国家级、省级相关课题11项,深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实践育人工作。融入志愿服务工作,推进家教家风实践教育。组织师生走进农村、社区开展“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主题宣讲活动,走进泸州市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开展敬老爱老服务活动、护佑生命快乐起航活动。暑期“三下乡”中,组织师生赴甘孜巴塘、贵州遵义、四川叙永等地,开展“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主题宣讲活动,培育学生守护家庭、积极奋进的行为意识。
家校共育,铸牢学生成长成才新防线
健全家校合作机制,完善教育体系。开展家长学校、家长答疑会、举办主题家校共育活动等,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成立学校、二级学院、班级三级家委会,探索家校共育共治机制。搭建家校沟通平台,携手同心育人。充分发挥社交媒体作用,组织各班级建立家长微信群,与家庭建立高效沟通渠道,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参议制度修订,实现学生思想动态共享、心理状态共享、学业情况共享。组织开展家校座谈会,增进新生和家长对学校、专业的了解,凝聚育人共识。参与学生重要活动,丰富教育载体。毕业典礼邀请家长观礼、邀请优秀学生家长代表发言交流。邀请家长参与“玉章”体育文化节。邀请学生家长参加与泸州市委宣传部、市关工委等部门联合举办泸州市“强国复兴有我——巾帼心向党 喜迎二十大”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启动仪式暨《何白李家书》新书发布会,增强校内师生、家长对先辈优良家风的认同感。家校劳动教育同推进,拓宽劳育途径。每年寒暑假,让每位学生在家完成累计不少于20小时的家庭生活劳动实践,让学生掌握洗衣做饭等必要技能,形成生活自理能力,在劳动中回馈父母。利用寒暑假返乡契机,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产业发展调研、直播带货等,提升实践能力。
校社共融,构建产教融合育人新平台
建设双“产业园”,政校行企研园“六方协同”育人。成立四川经纬教育管理集团,建设中国白酒生态智能酿造产教融合示范园、泸州建国饭店等18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校内“产业园”。建成华为ICT学院、装配式建筑研究院等20个产教融合平台,形成校外“产业园”,政校行企研园六方主体组建学校理事会,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六方协同”育人。打造双平台,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六共聚力”。与泸州市政府共建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泸州分中心,构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省级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构筑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发挥成果转化技术市场机制作用,构建起平台共建、人才共用、标准共研、成果共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六共聚力”的产教融合多元合作利益保障机制。构建学产研转创育人生态,推进“六维对接”。依托双“产业园”和双平台,产教协同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精准实施专业群对接升级产业链岗位群、教学标准对接新技术标准、课程内容对接新技术内容、教学过程对接产研转创过程、学习情景对接新技术环境、学业评价对接升级企业考核的实时性“六维对接”,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动态匹配。推进“共生性”产教融合办学,打造育人高地。坚持校企共生实战育才、产教城一体化发展,创新构建并完善了从共生性产教融合1.0(产业为根,校企一体、嵌入发展),到2.0(实战为魂,以教促产、以产兴教),再到3.0(科创为要,产教兴城、有为有位)的实践模式,创设学产研转创“五域融合”的学习场域,促进教学方式由理论教学向理实一体、教学性实训向生产性实训、实训性经营向全真性经营、创业性实践向实践性创业转变,将企业考核标准和方式引入学业评价,推动学生就业向以创新性、不可替代性劳动为主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迁移,实现学生更高质量就业。
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影响下,学校学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姚长秀、高梓恒等以较为明显的“红色特质”被川南火工等军工、产业龙头认可,先明艳、韩伶丽等获“五一劳动奖章”、鲁班奖。林佳、邓应丹等25人当选共青团全国代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四川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学生获省“大学生综合A级证书”数量连续5年位居全省高职院校第1。近五年,学生获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等国际赛奖项25项,参加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竞赛获国家级奖项195项、省级奖项1426项。在2025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中,学校获1金3银,创大赛历史最佳战绩,实现金奖历史性突破。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达50%,有55%获得过各级奖学金,一半以上获得过各级荣誉称号。
下一步,学校将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举措,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科学教育观念,增强协同育人共识,形成育人合力,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付波、丁瑞赞、吴兴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