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四维协同”助推智慧助老服务全面升级


发布时间:2025-11-12 浏览量:

“以前连扫码付款都怕点错,现在不仅会用微信视频、线上挂号,还能跟着机器人跳舞呢!”家住珠海金湾区西城社区的张阿姨笑着展示手机里的智能应用。这一幕,正是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机器人学院“四维协同”智慧助老模式结出的硕果。三年来,学院以职业教育为根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广泛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教育培训的通知》要求,创新打造“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资源整合+服务延伸”协同模式,让2300余名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在智能时代收获稳稳的幸福。

课程“适老”:三级体系精准对接晚年需求

“我们不学复杂的,就想要能解决日常问题的实用技能!”针对老年人学习特点,学院摒弃“一刀切”教学,构建“基础应用—生活场景—智能体验”三级课程体系。从智能手机基础、微信沟通、防诈骗等入门内容,到打车、支付、挂号等高频生活场景实训,再到机器人互动、智能家居体验等前沿科技体验,层层递进满足不同老人的数字需求。

1.jpg

为降低学习门槛,学院精心编写图文并茂的《智能手机使用手册》,制作48个趣味微课视频,搭建微信公众号学习平台,实现“线上随时学、线下手把手教”。开发了“慧生活”“智出行”“慧就医”“智娱乐”及“慧养老”五个智能技术学习模块以动画、数字人微课等形式开发了适老、实用微课22个,精准命中老年人数字生活痛点,让智能技术真正成为晚年生活的“好帮手”。

2.png

教学“暖心”:多元互动打破传统灌输壁垒

“小老师手把手教,比子女还有耐心!”提及培训体验,老人们纷纷为“集中讲授+分组实操+个别辅导+情景模拟”四阶教学法点赞。课堂上,教师通过投屏演示直观讲解,大学生志愿者分组指导实操,针对学习困难的老人开展“一对一”帮扶,更设置医院挂号、手机打车等实景模拟,让老人在实践中巩固技能。“代际学习”与“同伴互助”成为教学亮点。学院组织“小手牵大手”结对活动,发动5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累计服务超2500小时;成立老年学习小组,鼓励学员互帮互助,形成“比学赶超”的温馨氛围。这种互动式教学让老年人学习兴趣倍增,技能掌握率大幅提升。

3.jpg 

资源“聚合”:校社联动搭建助老服务平台

依托机器人学院专业优势,学院整合校内、社区、社会三方资源,构建协同服务生态圈。校内组建由党员教师、专业骨干、学生志愿者构成的“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与西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共建“智慧助老培训基地”,让课堂扎根社区;依托三下乡社会实践,“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红色智匠先锋实践队将服务延伸至乡村。更具特色的是技术资源的转化共享。学院将智能机器人、物联网应用等专业教学资源“下沉”社区,开展机器人舞蹈秀、智能家居体验等趣味活动,让老年人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科技魅力,消除“数字畏惧”。近40场培训活动覆盖珠海茂名、汕头等20余个社区乡村,让科技助老的阳光照亮更多角落。

服务“长效”:闭环机制让关爱持续升温

“培训结束不是终点,后续支持一直在线!”学院建立“需求征集—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效果反馈”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前期调研精准捕捉老人需求,课后收集反馈持续优化课程;构建志愿者培训、认证、激励体系,确保服务团队专业稳定;借助微信公众号、学员群等平台,提供线上答疑、资源更新等持续支持,让老年人“学得会、用得久”。同时,学院将智慧助老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把社区服务纳入社会实践学分,让学生在服务中提升社会责任感与专业能力。这种 “服务学习”模式实现了“老人受益、学生成长”的双赢局面,也让助老服务更具可持续性。

如今,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机器人学院的智慧助老模式已声名远播:获评教育部“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及课程资源,获广东省教育厅继续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立项,斩获珠海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社区协同助老新模式。下一步,学院将继续深化“四维协同”模式,拓展智慧养老、数字素养等新领域,完善“科技助老?青春先锋”长效机制,让更多老年人共享智能时代的发展红利,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注入职教力量。

(撰稿:徐寒、苏江、卞青青 通讯员:周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