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雁阵”筑黔山 “五能”通海外
发布时间:2025-11-19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9日10版
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五能黔雁”教师团队(以下简称“团队”)以“师德能垂范、课堂能授业、企业能指导、中心能研发、行业能带头”为行动纲领,构建“头雁领航、强雁护航、雏雁成长”的雁阵发展模式,服务产业发展、赋能城镇建设,书写了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的生动篇章。
强基固本:“三维”筑基锻造卓越团队
机制创新强根基。团队创新构建“365”工作机制(三级管理+五力驱动+六项保障)和四共校企协同模式(基地共建、学生共育、人培共研、课程共上),激发创新活力。近年来,团队形成国家级成果30余项、省级成果40余项,参与教育部专业标准制定、国际职业标准输出等核心项目。
师德铸魂树标杆。团队每年开展师德师风学习与考评,团队负责人牵头开展师德师风铸魂工程,形成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等长效机制。在师德铸魂的引领下,团队以专业实践践行立德树人初心,将花江峡谷大桥等超大型工程案例化为教学资源——既让学生在真实工程情境中锤炼技能,更借项目背后的工匠精神、责任担当涵养师德师风。
“双师”淬炼提硬核。团队通过“1+20+N”(1个方案+20名核心教师+多条路径)计划定制发展路径,其中18人获“双师型”教师资格,高级职称占比65%;开发校企教材20本,申请专利8项。团队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将装配式建筑、数字孪生等产业新技术融入课程,实现教学与产业技术双轨并进,为培养土建类高技能人才提供硬核师资保障。
团队依托专业优势,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共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以高水平团队建设为支点,以产教融合为依托,以校际协同网络为平台,集聚教育质量提升的强劲合力。
教改创新:数字赋能创新育人体系
数字赋能拓疆域。团队构建“虚拟预演—实践验证—数据反馈”闭环教学链,成功破解喀斯特地貌施工高风险、高成本实训难题。打造17门精品课程并上线学堂在线等平台,注册用户超4.6万人,学员单位近300家,互动日志近40万条。
体系重构育匠才。团队构建“素养—技能—实践—拓展”四模块课程体系,创新“五境五化”教学模式。深化岗课赛证融合,联合中建集团开发40门课程标准;近3年学生获教育部国家级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双证”获取率达92%,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超95%,实现学赛互通、证岗衔接。
深耕西部:技术服务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实践沃土植情怀。团队带领学生深入贵州山乡,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语筑乡韵”实践团破解洪江村语言障碍,入选全国推普团队;“青春向阳队”将专业学习与服务民生深度融合,在息烽县开展红色研学、古建保护、空巢关爱行动,获全国优秀团队。
技术攻坚助脱贫。团队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完成12000余所农房安全评定,为荔波、务川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协助学院选派8名党员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组织42名教师走访6180户提供技术支援,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智慧赋能绘新篇。团队联合贵州省住建厅评估4800栋住宅,支撑城市更新;孵化模块化乡村住宅项目,培训乡村工匠5000余人次,数字化复原云山屯古建筑,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
扬帆出海:职教标准从西部走向国际
标准出海破壁垒。团队向老挝、马来西亚输出4项建筑类教学标准,推动中国技术规范融入东南亚职教体系。
平台筑桥联东盟。团队牵头加入中德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中国—东盟建筑职业教育联盟,共建中老丝路学院、贵匠工坊等10余个国际化平台,主办中国—东盟建筑职教论坛,吸引7国院校参与技术对话。
援外项目树标杆。团队承办中国—东盟BIM竞赛、“中文+”职业技能培训等国际项目40余次,辐射东南亚30余所院校,其中老挝建筑类师资培训项目入选教育部援外项目,助力中国职教标准突破区域边界。
从“365”机制创新到数字化赋能,从12000余所农房安全守护到多项国际标准输出,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五能黔雁”教师团队以师德为魂、技能为笔、创新为墨,在黔乡大地与国际舞台同步书写职教华章。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五能”内涵,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作者:程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