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位职校生的逆袭看职业教育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5-11-19 信息来源: 《工人日报》2025年11月19日05版
2025年10月18日,在克罗地亚举行的世界技能组织全体成员大会上,来自中国的00后女孩鲁静怡代表亚洲接受聘书,成为全球11位“上海世赛全球技能梦想大使”之一。鲁静怡将与另外10位全球顶尖技能人才一起,为明年在上海举行的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做传播,帮助更多人了解技能教育改变命运的力量。(见11月17日央视新闻)
5年前,鲁静怡还是个中考失利的女孩,带着“上技校就是差生”的偏见走进河南化工技师学院。那时的她想着“有人管我到18岁就行”,对未来没什么期待。而去年,她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赢得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的金牌。这个故事广受关注,引发了对“唯分数论”和“一场考试定终生”的反思。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人的教育理念像一条设定好的轨道: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工作。偏离这条轨道,往往会被视为“失败”。鲁静怡最初也深信这一点,直到她在化学实验室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初中化学还可以,来到这儿之后,发现上课讲得挺简单的,我都能学会。”一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不是要把所有人都塞进同一个模子,而是要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
鲁静怡的幸运在于,她赶上了中国职业教育变革的时代。当她埋头在实验室里反复练习时,河南正在构建覆盖全省的技能竞赛体系,广东的技校毕业生已经有数万人走进世界500强企业——这些变化并非偶然,当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当产业升级催生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求,职业教育就不再是“次优选择”,而是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鲁静怡说:“技能至少能帮你安身立命。”这句话很朴实,却道出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它给予年轻人的不仅是一纸文凭,更是实实在在安身立命的本事。
打破学历“天花板”,推动建立省级统筹、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职教高考”制度;推动职业院校联合头部企业进行教材开发、实验实训,让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在一项项改革的推动下,职业教育的面貌日新月异,职校学子的成长道路更加宽广。
近年来,一边是企业高薪难觅熟练技工,一边是家长拼命把孩子往大学里推。这种错位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少人对“成功”认知的单一。不少职校毕业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成功的定义也不该只有一个标准,“条条大路通罗马”。
当越来越多的职校学子发光、出彩,当技能人才既能获得体面收入又能赢得社会尊重,将会有更多人意识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不是等级之差,而是方向之别。
(丁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