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霖:在结构竞赛的毫米之间 搭建职业教育的青春高度


发布时间:2025-11-12 浏览量: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是土木工程领域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大学生创新竞赛,被誉为大学生“土木学科竞赛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在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总决赛的颁奖典礼上,来自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代表队的身影格外亮眼——他们从全国1792支本科和专科高校队伍中脱颖而出,突破全国各大名校选手的重围,以总分全国第二的成绩斩获一等奖和最佳创意奖。作为队长,沈霖第二次站上国赛最高领奖台,胸前的奖牌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蜕变,更映照出职业教育“赛教融合”“产教协同”培育技能人才的生动实践。

 图片1.png


从“白纸”到“王牌”:职业教育点燃专业梦想,社会实践锚定方向

初入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时,沈霖对建筑结构的认知还停留在“图纸上的线条”。他坦言,自己曾在“学什么、做什么”的迷茫中徘徊,直到一次“乡村房屋隐患排查”社会实践活动,让他对专业有了全新认知。在一栋老旧民居前,老师指着墙体裂缝解释:“这是典型的结构受力不均导致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固节点、优化承重结构来解决。”此刻,沈霖突然意识到,自己钻研的结构知识,不仅是竞赛中的“模型技巧”,更是能守护百姓安全的“实用技能”。“那次实践让我明白,职业教育的意义,就是把课堂所学和社会需求连起来。”

改变的契机随之而来。学院结构建模协会的学长带着竞赛模型走进班级,当看到“用竹条和胶水搭建的模型能承受数十倍于自身重量”时,沈霖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他立刻联想到乡村房屋加固中“轻量化加固、低成本改造”的需求,“如果能把竞赛中的结构优化思路,用到乡村建筑改造上,是不是能帮更多人?”这次联想,让他推开了结构室的大门,也让职业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育人理念,与“服务社会”的目标紧密结合。

图片2.png


此后,实验室成了沈霖和队友们的“第二课堂”。他把力学公式抄在便签上,贴在模型制作台旁;为掌握切割竹条的精准度,每天都要练习上百次,手腕酸痛、手指受伤都无法让他停下训练的节奏;遇到复杂的结构难题,他不仅请教老师,还主动实地观察身边的建筑结构。“职业教育要练就‘能解决真问题’的手上真功夫。”沈霖的成长,正是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缩影,通过竞赛导向的技能训练、产业对接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夯实专业基础,在服务社会中点燃职业梦想。

与星辰为伴:赛教融合淬炼工匠精神,产教协同提升实战能力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备赛周期长达6-8个月,从方案设计、模型制作到加载测试,每个环节都需经历数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迭代优化。2024年仅浙江省赛就有213支高校队伍参赛,最终仅12支队伍能晋级国赛,淘汰率超94%。当时刚上大二的沈霖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就和师兄师姐们一起一路披荆斩棘,拿到了国赛一等奖。“结构竞赛比的不是天赋,是把‘重复’做到极致的坚持,而这种坚持,要对标产业标准。”沈霖的训练日志里,记录着这样一句话。备战省赛、国赛的日子里,他和队友们每天清晨走进结构室,直到深夜11点才离开,日均训练时长超9小时。这样的节奏,他坚持了两年半,连续几年的五一、暑假、中秋都在训练中度过。

图片3.png

在结构设计中,“毫米”和“克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今年的结构设计国赛赛题是指定的材料制作绍兴特色的乌篷船,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竖向加载”“水平位移”两项测试,要求模型在自重尽量低的情况下,承受自重80倍以上的荷载。这意味着,每一克重量的增减都将影响天平的平衡:增加0.1克可能导致结构失去自重轻的优势,而减少0.1克则可能让结构无法达到高承载力的要求。为了让模型既轻便又坚固,沈霖曾为“减少0.1克重量”反复计算。他将竹条宽度从5毫米调整为4.5毫米,把胶水用量从每处0.5毫升减至0.3毫升,甚至用砂纸打磨竹条表面,减少空气阻力对模型稳定性的影响。

训练中,指导老师赵孝平让他对“职业素养”的理解更立体。起初,沈霖凭借天赋,在模型制作中常固执己见,忽略老师强调的“规范操作”。一次加载测试前,他因未按要求检查节点牢固度,导致模型在测试中突然坍塌。赵老师指出了问题,并指出“脱离实际的设计再精巧也拿不到高分。”此后,他养成了“三查三对”的习惯:制作前核对设计参数与竞赛要求,制作中检查工艺细节与施工可行性,完成后测试承载性能与拆装效率。“赵老师常说,竞赛模型就是‘微型工程’,每一步都要像在工地现场一样严谨,还要像为企业项目服务一样务实。”在老师的指导下,沈霖不仅练就了精湛的操作技能,更培养了“精益求精、对标产业”的工匠精神。而这正是职业教育“以赛育人、以产促学”的核心目标:通过竞赛的高标准、产业的严要求,让学生提前适应行业规范、学习职业精神。

从“选手”到“主心骨”:团队协作彰显职教担当,社会服务传递青春力量

“结构竞赛不是一个人的战场,而是团队协作的考验;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孤立的技能人才,而是能融入团队、服务社会的建设者。”作为队长,沈霖的成长不仅体现在个人技能的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突破,更体现在用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担当上。而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早已从“个人能力比拼”升级为“团队综合实力较量”,要求每支队伍3人,需分别承担方案设计、模型制作、数据计算、现场答辩等角色,任何一个环节的薄弱都可能影响整体成绩,这与建筑行业“项目组协作”模式高度一致,也让竞赛成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绝佳平台。

图片4.png

备赛国赛期间,团队曾因模型设计方案产生分歧:有人主张“优先保证承载力”,采用更粗的竹条;有人坚持“控制重量”,选择更轻薄的材料。双方各执一词时,沈霖又想起之前参与的乡村房屋隐患排查的实践,村民们希望加固方案“既安全又省钱”,这不正是“承载力”与“成本控制”的平衡吗?最终,“轻量化设计配合优化节点”的方案被确定,分歧在“服务社会”与“冲击奖项”的共同目标下迎刃而解。“职业教育培养的不仅是技能,还有‘从社会需求和竞赛要求出发解决问题’的思维。”沈霖说,这次经历让团队形成了“理性沟通、协同创新、对标需求”的氛围。

这种“协作精神”与“社会担当”,正是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学训创产”一体培养的成果。学校通过组建竞赛团队,模拟企业项目组运作模式,让学生在分工协作中学会沟通;通过开展“乡村振兴”“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懂得担当。“在团队里,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零件’;在社会中,每个技能人才都是‘建设家园的螺丝钉’,只有互相配合、服务他人,才能让‘结构’更稳固、让社会更美好。”沈霖的感悟,道出了职业教育对 “团队协作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双重重视——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契合社会需求的“现场工程师”,不仅需要专业技能、团队精神,更需要“以技报国、以技服务”的情怀。

以结构之力:职业教育托举青春未来,产教融合赋能产业发展

两次站上国赛领奖台,多次荣获省政府奖学金、优秀团干部等荣誉,带领团队开展公益服务……沈霖的成长轨迹,是金华职业技术大学“赛教融合”“产教协同”育人成效的生动写照,更是职业教育“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鲜活案例。

图片5.png

近年来,该校建筑工程学院以“三级聚力、四链融合、五维协同”的赛项培育体系为支撑,将竞赛、教学、企业、社会需求深度绑定。依托“建筑科技文化节”开展校赛选拔,同时对接企业需求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早期接触产业与社会;通过工作室“师生结对”强技能,将企业技术标准、真实社会服务项目植入训练内容,让竞赛技能对标产业需求;通过“校企结对”促提升,组织竞赛团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该院学生已在学科技能竞赛中斩获国一类奖项7项、省一类奖项54项,更有一大批像沈霖这样的学生,通过竞赛与实践的融合,成长为行业急需的技能人才。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结构设计师’,需要用‘坚持’做基础,用‘专业’做梁柱,用‘担当’做支撑,才能搭建起属于自己的人生高度。”沈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青年的成长蜕变,更彰显了职业教育的育人价值。在“赛教融合”“产教协同”的土壤中,无数像他一样的职教学生,正以技能为笔、以梦想为墨、以担当为纸,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也为中国制造、中国建造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社会进步,注入着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通讯员:高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