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五评价”质量保障体系 培育高素质铁路技能人才


发布时间:2025-11-19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9日08版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紧抓“交通强国”机遇,与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尔滨铁路局”)深化合作,创新构建“五评价”质量保障体系,为培养新时代铁路行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开创“2+1”定向培养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针对铁路交通类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长”的问题,与哈尔滨铁路局合作,首创“标准、过程、师资、资源”四协同的“2+1”定向培养模式。学生前2年在校学习,第3年组建定向班,实施“准员工”化培养:前半年理论强化,后半年进入企业“一师一徒”跟岗实践,并完成入职考核。该模式使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有效缩短了岗前适应时间,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

构建“五评价”质量保障体系 课堂与现场同频共振

为消除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代差”,学院与哈尔滨铁路局职培部围绕如何提升“人才培养对岗位的适配度”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讨,构建了“人岗适配、标准贯通”的“五评价”质量保障体系:即校企双方建立“规章知识—安全条例—规范作业—岗位能力—岗位素质”五层级岗位胜任力模型,定期从“课程、教材、基地、师资、人才培养质量”五个维度对学校专业教学进行评价。学校根据企业专家建议更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活页教材、教学方案、评价手册,将铁路“四新”知识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紧随企业技术升级而进行更新。

系统开展“五评价”工作 推进专业教学改革

2025年2月,学院联合哈尔滨铁路局职培部、业务部组织召开“铁道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调整研讨会”,邀请该局各站段53位一线技术专家进校,开展“五评价”工作,全面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课程评价。专家审核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推动安全教育、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素质、初级职业技能标准及铁路特色文化融入教学。各专业据此修订方案与课标,重构课程体系,新增19门课程,更新61门课程内容,优化关键知识技能手册。

教材评价。专家对教材定位、内容与资源进行评审,新增55处“四新”知识点,校企签署7项合作开发协议,新教材紧密对接岗前培训与职业资格内容。

教师评价。学院通过专业汇报、听课、实践考核等方式综合评价教师实践能力,并制定提升方案。暑期239名专业教师赴铁路局培训基地及各站段开展为期5周的实践锻炼。

实践条件评价。专家实地考察校内实训基地,提出改进意见,7个实训室纳入2025年更新改建计划。

学生评价。学院以实操考核量化学生知识、技能与素质水平,据此形成“规章必过、规范必守、安全满分、技能达标、素质优良”五段进阶教学要求。5个专业与站段合作开设“工匠班”,引入技能大师实景教学,围绕岗位技能竞赛和高寒铁路特有项目,着力培养“留得住、上手快、发展好”的技术尖兵。

通过系统化、多层次的评价与优化,学院进一步夯实了铁道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契合度。

岗位适配精准率高 毕业生“送得出”“用得好”

学院2024届2079名毕业生入职国铁集团,人数位列全国同类院校第4;2025届这一数字攀升至2893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大量毕业生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岗位创新、服务提质、管理增效方面表现出色。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毕业生魏东旭,现任佳木斯机务段司机,在2024年国铁集团职工技能竞赛中,获得内燃机车司机组第3名,毕业3年就荣获“全路技术能手”称号。数据显示,仅在2024年哈尔滨铁路局职工岗位技能竞赛中,获奖名次位列前3的选手里,学院毕业生有28人,占比超过四分之一。近5年毕业生获得国铁集团和各局集团公司表彰600多人次,20余名毕业生荣获全路技术能手、全路青年岗位能手、火车头奖章等个人荣誉。

(作者:姜辉 尚福久 孙成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