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三工筑基 专美融合 四全浸润”高职美育新体系
发布时间:2025-11-08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8日03版
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背景下,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立足68年工业教育积淀,以“一心一艺、一生一技”的学校精神、“道器相济 德技一体”的校训理念为魂,系统构建并实践了“三工筑基、专美融合、四全浸润”的高职美育新体系,有效破解高职美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育人路径单一、评价机制薄弱等现实难题,为培养“技美兼具”的“时代工匠”提供了“烟工方案”。
理念引领
锚定“三工筑基”职教美育新坐标
学校深刻把握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跳出将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的传统思维,提出“三工筑基 六艺共育”的大美育理念。
“三工”固本,筑牢美育根基。学校深度融合“工业文明”的宏观视野、“工程文化”的系统思维与“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将美育的源头活水扎根于深厚的产业与人文土壤。重在培养学生理解技术之美、秩序之美与匠心之美的能力,从根本上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审美培养路径。
“六艺”融通,明晰素养维度。学校创新性转化传统“六艺”内涵,构建以“文明礼仪、艺术鉴赏、运动健康、技能技艺、阅读写作、数智创意”为核心的“新六艺”现代工匠美育素养模型,为美育目标提供清晰、可操作的指引方向。
机制保障,实现系统推进。学校出台《关于全面提升人文素质教育水平 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内将“三工六艺”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考核评价的全流程,对外着力构建“校地协同全民大美育”推进体系,确保美育工作从“软要求”变为共同愿景的“硬指标”,形成可持续的深化发展机制。
体系创新
构建“专美融合”课程与实践新体系
学校着力打通美育与专业教育的壁垒,通过课程重构与模式创新,实现美育的有机渗透与深度融合。
课程集群化。学校系统构建“美育+专业群”的特色模式,开发涵盖20余门课程的“新六艺”美育课程体系,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在通识教育、特色选修和专业学习中,实现有文化深度、艺术广度和专业向度的美育滋养。
教学立体化。学校创新“三课堂六进阶”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通识课堂、专业课堂、实践课堂与社会课堂的全面联动,引导学生经历“发现美、鉴赏美、展示美、创造美、践行美、传播美”的递进式成长历程。设计多维度、动态化的“时代工匠”评价标准,开发“烟工新六艺蝶变成长”数字评价平台,推动美育全过程科学化激励与评估。
师资多元化。学校打造多元化美育导师团队,着力培育“专美双师”30余名,选派社区美育专家18名,聘请非遗传承人16名。与市社科联共建“新六艺”美育研究实验室,以研究反哺教学,确保美育实践的科学性与前沿性,产出系列标志性成果。
生态重构
营造“四全浸润”育人环境新场域
学校突破课堂边界,构建起一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大美育浸润生态。
全过程贯通。学校推动美育进教材、进课堂、进生活、进技能竞赛,建设近20个美育类社团,使美育融入学生的每一个成长环节。
全环境熏陶。学校将工业场地、老机床设备改造为“工业美育实践基地”“工业装备博物馆”,并建设“非遗艺术博物馆”“非遗手造产业学院”等实体场景,让校园成为一个开放的美学教育大课堂。
全经典涵养。学校持续举办“新六艺”美育大讲堂、经典诗文诵读大赛、非遗艺术游园会等品牌活动,以高雅艺术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品格,坚定文化自信。
全场域联动。学校秉持“校地协同全民大美育”理念,形成“五方联动”“五元共享”的共建格局。与黄渤海新区共建“社区美育共建基地”,将美育资源与服务辐射至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依托“黄渤海跨境电商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搭建文化与产业交融的新平台,提高育人质效。
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美育创新实践,正以系统性、立体化的育人格局,为烟台市“全民美育”增添职教活力,为制造强国建设培养“懂美、创美、传美的产业创造者”,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着坚实的“工匠”基石。
(作者:马淑臣 巩华荣 张春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