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三院一体”筑生态 产教融合育匠才
发布时间:2025-11-08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8日04版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速迭代,行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攀升,如何打通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衔接点,成为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探索构建的“三院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校内学院+企业学院+产业学院”协同架构为核心,通过政策引领、校企共建、机制创新,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路径。
共识破局:避免“校热企冷”融合难题
“以往校企合作常停留在浅层对接,核心问题是未形成利益共生机制。”为打破这一困局,学校遵循“跨界融合、共生发展”的理念,将“价值共识”和“发展共促”作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创新体制机制,以“共建共赢”为核心,联合华为、讯方等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讯方技术学院,学院以计算机网络、物联网、大数据等专业为试点,创新构建“校内学院+企业学院+产业学院”的“三院”架构,企业为专业提供真实职场育人环境,提供专业技术、企业文化等优势资源,学校也为企业提供技术更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和设备设施条件;形成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领域、全要素、高效益的校企深度融合,实现校企互融互促,从底层破解“校热企冷”问题,校企真正成为合作共同体,实现了“三院一体”高效、长效的运行,突破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瓶颈。
要素重构:打造“产教同频”育人体系
“课堂学的技术与企业实际脱节,上岗还要重新培训”曾是信息技术专业学生的普遍困扰。为此,学校遵循“供需匹配、德技兼修”的理念,依托共同体双主体,混编教学团队,通过职前通平台等持续跟踪就业情况,系统深度分析“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教育结构”,形成专业与产业、人才与岗位等匹配清单,招生、培养、就业一盘棋,3个环节的“质量”直接挂钩,不出校门“适销对路”,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全面联动。解构公司产品的生产过程,梳理各个岗位知识点、技能点、职业素养点,嵌入产业先进技术元素、岗课赛证要求、技术规范、工匠精神、公司优秀文化于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基地建设,建成国家专业资源库、省级教师创新团队、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一批优质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开展“三导师制”学徒式人才培养,教学组织上,推行“三导师制”(校内理论导师+企业实践导师+行业专家导师);打造“车间课堂”“虚拟课堂”“园区课堂”等场景,建成“智慧国土”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学生通过模拟基站故障排查,在企业工程师指导下参与真实项目运维,使学生学习内容、实训环境和岗位需求、职场真境无缝对接,实现了产教精准对接。
五轮驱动:激活“协同发展”内生动力
“产教融合不能靠短期输血,必须建立可持续的运行机制。”通过构建“供给调整、岗课赛证、技术攻关、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五轮驱动机制,有效串联“产学训赛、教研创服”,既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提质增效,又平衡了校企双方权益,激发了校企双方活力,促进了“产业链、教育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全周期参与人才培养,专业反哺公司发展,师生联合公司申报各类知识产权107件;校企联合开发一批国家专业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规划教材等;互派500余人参与实践专业教学资源开发、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项目,促进了专业和公司内部技术技能积累及传承,实现了“由产至教,由产治学,产教深度融合”;累计撬动企业资金3500余万元、财政1500余万元投入办学,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超过1.2万。
“三院一体”模式的实践成效,不仅惠及本校,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职—讯方经验”,在全国职业院校中产生广泛影响。校外辐射上,该模式被全国132所院校学习借鉴,其中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等30所院校直接引用。学校承办“湾区+老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分主题高端对话,多次在校长联席会等重要会议上分享经验。
(谢华东 曾俊 谭志刚 易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