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精艺筑匠四十载 校城共育启新程
发布时间:2025-11-04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4日10版
三乡毓秀,桃李五洲筑华章;四秩风华,匠心育人传薪火。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坐落于素有“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影视文化名城”美誉的浙江东阳。40年来,学校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时代脉搏同向同行,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创新之路。自办学以来,学校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奋进姿态,在探索中国特色职业本科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伟大事业中,深刻回答了“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命题,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样本”。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服务发展大局中砥砺奋进谱华章
因产而生,初心如磐。学校的前身是1985年创办的金华市城乡建设学校。20世纪80年代,浙江东阳“建筑之乡”的美名已享誉全国,但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形成了突出矛盾。在此背景下,为产业发展“造血”、为区域经济“育才”,成为学校创办最直接、最朴素的初衷。在办学初期,条件异常艰苦,正是一代代创业者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建设者精神,在希望的田野上白手起家,奠定了学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底色。
筚路蓝缕,春华秋实。学校的发展历经3次跨越——从中等职业教育迈向高等职业教育,再升格为职业技术大学。一代代浙江广厦大学人以“自强不息、执着攀登”的精神,开启了艰苦创业的征程。学校先后迎来多批领导莅临视察并给予重要指导,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2003年,学校整合优质资源组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被教育部列为全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2020年,正式更名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全国第一所以建筑类专业为主的职业技术大学、浙江省第一所职业本科技术大学;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举办者变更,由东阳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办学体制改为国有民办,开启发展新纪元;2022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职业本科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的每一步跨越,都精准地踏在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区域产业升级的关键节点上,展现了非凡的战略眼光与时代担当。
薪火传衍,匠心报国。4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守“服务区域发展,培育一流技术人才”的办学使命,秉持“学生为本、育人为要、质量至上、特色为重”的办学理念,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自2021年办学体制改为“国有民办”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国有”要素保障强和“民办”体制机制活的双重优势,坚持扎根县域、融入产业、塑造优势,探索出“类型特色鲜明、产教深度融合、区域高度适配”的“校产城一体型”职业技术大学发展新路径,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共生共荣提供了可复制的“浙江方案”。
聚焦主线、扎根浙中:
在转型升级中多方协同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学科建设,彰显特色。学校升本以来加快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了土木建筑、艺术设计优势学科领先发展,电子与信息、装备制造、财经商贸等重点学科协调发展,医药康养、环境能源、航空物流等新兴学科特色发展的格局,专业总数达50余个。其中,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省级优势专业2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5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1个,优先布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职业本科专业30个。学校创新一体设计、学段衔接、技能递进的培养路径,向下衔接东阳市技术学校等中职院校,开展“3+4”中本一体化联合培养;向上衔接浙江师范大学等硕士点授权高校,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联合东阳市职教中心、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等共同成立东阳市职业教育联盟,打造“育匠在线”信息化平台,推动区域内不同层次职业学校实现教研一体、课程一体、竞赛一体、思政一体,办学实力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人才培养,桃李芬芳。学校现有18个二级学院,在校学生2万余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学校通过“三个突出”全力打造高素质职教队伍,近3年,引进包括外籍院士、“万人计划”入选者等在内的博士、教授近200人,聘请亚太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等500余名行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教师队伍中省级“双师型”教师占比超60%。近5年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学科技能竞赛奖项2000余项;近3年毕业生在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的就业比例逐年提升,专业相关度达90%,就业满意度达87%,留浙率达92%,留东阳率达6.9%,有效支撑区域人才需求。40年来,已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持项目作品斩获14座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谱写了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建功立业的宏伟诗篇。
科研创新,赋能产业。学校秉持“请进来、走出去、搭平台、引资源”的工作思路,近年来累计获批厅级以上纵向项目295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104项;获专利授权811项,其中发明专利104项。联合企业以“校中厂”“厂中校”的方式,共建“工程算量实践中心”“直播电商实践中心”“制药研发实践中心”等,深度融入产业链。学校先后开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徒制教改班48个,政校企合作共建智慧建造、智能制造等18个现代产业学院,受益学生1500余人,其中,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1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高等职业教育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教学基地1个。此外,学校建成现代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总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
开放办学,拥抱世界。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新格局,先后与英国、西班牙、爱尔兰、韩国等国家的知名大学建立了国际合作办学关系;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浙江广厦大学刚果(布)丝路学院被认定为省级丝路学院,输出“建筑工坊”等课程标准,培养非洲国家学历留学生58人,规模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承办3个教育部“汉语桥”项目,完成海外培训2365人次,项目规模与影响力位列全国高职前列。学校通过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构建全球“朋友圈”,推动中国建造标准和中华工匠文化走向世界,为全球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抢抓机遇,擘画未来:
在培育时代工匠中打造职业本科“浙江样板”
校城共育,跨越发展。学校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鼎力支持。东阳市委、市政府研制出台多个政策文件,并启动新校区建设项目,占地1320亩、投资约59亿元的木雕小镇校区建设进展顺利,一、二期工程已顺利投用,全面满足学校未来5年25000人在校生规模的发展需要,已形成“一校两区”发展新格局,为打造职业本科试点“浙江样板”,争创一流高水平职业本科学校奠定了坚实基础。
理念创新,厚植底色。学校以“精艺筑匠·校城共育”为特色发展主线,立足东阳“三乡文化”深厚底蕴,深入挖掘并传承“百工之乡”的创造基因、“教育之乡”的进取精神、“建筑之乡”的开拓品格,将其凝练升华为学校独特的“匠心·攀登·开拓”匠文化内核。坚持以“县校一体”为机制基础,以“校产城融合”为发展路径,构建“建筑为核、多链协同”的专业集群体系,系统构建并践行“筑匠心、强匠技、攀匠峰”三阶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致力培养兼具工匠精神、攀登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
集群创新,赋能增效。2020年学校成立职业本科教育研究中心,强化“专产耦合”要素支撑。学校紧扣要素融合,对接县域产业集群布局专业、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国有民办”体制优势,创新建立“一产一院一局共建”“一企一师一策赋能”机制,县校一体打造产城教“资源共享、平台共筑、专业共建、人才共用、创新共融”育人生态,解决人才培养支撑力不足问题,为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标准化、课程化、产教协同化综合解决方案。
实力领跑,捷报频传。作为全国87所职业本科学校之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根据“神针评价”2024年数据显示,学校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22位、民办职业本科高校前列。学生竞赛成绩斐然,2023年位列全国高职院校前30强、全国职业本科大学第9位。用人单位满意度比2019年提升9个百分点,本地就业率年增长超10%。作为试点院校,学校连续3年获评教育部职业本科试点评估最高档,彰显了卓越的教育教学实力。
蓝图绘就,砥砺前行。面向未来,学校将紧紧围绕国家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正德”“崇学”“精艺”“致远”的校训,按照“扎根东阳、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辐射世界”的办学定位,确立清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力争在办学条件、科教产出、双师力量、学校声誉等关键领域实现持续突破,综合实力跻身全国民办职业本科大学前列。计划到2030年,全面建成“国内一流、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职业本科学校。
作为一所职业本科院校,学校聚焦回答好“职业本科怎么办”这一时代命题,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育人体系,为职业本科示范校建设迈出铿锵步伐。40年风雨兼程,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书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传承工匠基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
(作者:奚建华 卜月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