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五共”赋能蜀锦蜀绣产业,共绘非遗传承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10-31 浏览量:

在成都市推动蜀锦蜀绣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311”蓝图中,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成纺”)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为支点,通过“五共”育人模式、技术赋能、国际拓展三大路径,深度融入蜀锦蜀绣产业,为非遗活态传承与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共建平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通产业“任督二脉”

成纺牵头成立“成都市蜀锦蜀绣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四川富润教科投资集团、四川安娜凯瑟莉服饰公司等龙头企业,依托织绣技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构建“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

协同创新中心聚焦传统技艺现代化,通过AI纹样解析、丝素蛋白基材料研发等关键技术,推动蜀锦蜀绣从“文化符号”向“文化生产力”跃升。省重点实验室将智能温控技术融入蜀锦织造,开发可调节温度的智能面料,应用于高端服装领域,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

创新模式:“五共”育人,锻造非遗传承“生力军”

成纺与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建设培养条件、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五共”育人机制。通过“嫘祖工坊”等平台,将非遗技艺融入教学场景,培养兼具“工程师才能·工匠之技艺”的高素质人才。

成纺引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孟德芝,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袁伟、邬学强等专家,开设蜀绣、蜀锦大师工作室,通过“口传心授”培养青年传承人。学生参与绣制的《九寨沟熊猫》曾作为四川省政府赠予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礼物。2025届毕业设计作品《玄羌》以羌族剪纸为灵感,运用皮革镂空工艺重构传统纹样,获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优秀设计奖,展现非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创新。

技术赋能:数字化焕活千年技艺,让非遗“潮”起来

依托省重点实验室,学校对400余幅蜀锦纹样进行数字化解析,建立传统纹样“基因库”和可快速检索、组合的设计数据库,为设计师提供创意素材。

成纺与安娜凯瑟莉服饰等知名企业合作,运用AI、大数据等技术,将数字化纹样应用于高端定制服装,在米兰时装周、中国国际时装周等平台展示,推动蜀锦创意设计和创新作品走向国际市场。

同时,成纺与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合作,成功复原三星堆出土丝绸残片11片,深化对古蜀文明的研究,为非遗传承提供学术支撑。成纺还以纺织非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教育资源,持续开展“红色星期五,围炉半小时”主题党日活动,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国际拓展:职教出海,让蜀锦蜀绣“秀”出全球

成纺在职业教育国际化方面积极布局,通过建设“嫘祖学院”和“嫘祖工坊”等平台,打造了特色鲜明的“职教出海”品牌。

2020年,成纺与老挝琅南塔师范学院合作设立首个海外“嫘祖学院”,创新采用“中文+职业技能+文化素养”三维培养模式,开设服装、建筑、物流等专业,输出蜀锦蜀绣等专业和课程标准,得到老挝琅南塔省教育体育厅的认可和表彰?。学院采用“1+2”分段培养机制,学生先在老挝完成语言与基础课程,再到成纺进行为期两年的深化学习?。

2023年,成纺与老挝乌多姆赛省教育厅、川赛集团、中老友谊学校签约,政企校共建“嫘祖工坊”,在老挝乌多姆赛省推广成纺“教育+产业+文化”职教模式?。在此基础上,学校2025年与老挝乌多姆塞教育体育厅、中老友谊学校签约共建海外“嫘祖学院”,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成纺还与泰国易三仓大学等海外高校开展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开设蜀锦蜀绣体验课,展示蜀锦织造与蜀绣技艺,教授基础针法与纹样设计,吸引当地学生参与,推动非遗从“地方特色”走向“世界舞台”。

服务地方:重塑产业记忆,赋能城市更新

成纺为遂宁1958文创产业项目编制纺织博物馆展陈方案,通过实物、影像、互动装置等形式,保护工业建筑风貌,展现四川纺织工业发展史,成为地方文化地标。

作为色达县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单位,学校在色达县建立牦牛绒手工编织传习室,培训农牧民掌握非遗技艺,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成纺还通过举办纺织服装行业高峰论坛、产教融合座谈会等活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助力产业升级。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以“五共”模式为纽带,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文化传承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为蜀锦蜀绣的活态传承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成都方案”。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匠心”铸就“匠魂”,让千年蜀锦蜀绣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作者: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