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职业学院:以BIM技术助力高铁物流园建设,书写产教融合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5-10-27 浏览量:

在当代中国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突破传统育人模式的局限,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在山东滨州,一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真实工程为载体的产教融合实践,正为这一命题提供富有启示的“滨州方案”。滨州职业学院通过深度参与“滨州高铁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以BIM技术为纽带,构建了工程技术服务、教学资源转化、人才培养升级的数字化教育生态链,为职业教育改革注入了新动能。

时代呼唤与现实困境:双向需求催生融合契机

滨州高铁物流园区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其综合管廊作为城市的“地下生命线”,需集约化敷设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给排水等十二类管线,技术复杂度极高。工程面临“上跨下穿”的双重挑战:既要安全跨越既有热力管道,又需精准下穿南北向主干管廊。管线空间关系错综复杂,加之渠底穿越段存在流沙层等不良地质,桥梁桩基与地下管线的水平净距最小处仅1.5米,传统施工方法难以全面规避风险,严重制约工程进度与安全。

与此同时,学校在育人实践中也面临诸多瓶颈。校内实训多依赖虚拟化案例,学生缺乏对真实复杂工程的认知,BIM教学停留在基础软件操作,未覆盖工程建设全流程,与企业所需的高精度建模存在差距。项目技术需求与教学实践痛点的叠加,促使学校将参与工程建设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突破口,以BIM技术打通工程服务与人才培养的通道。

技术破局与数字赋能:BIM应用重塑工程实践

依托学校国家级BIM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创新技术服务团队,在二级教授赵霞博士带领下全面投入项目攻坚,团队创新采用“空天地一体化”技术路径,通过无人机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实景数据,完成了数字孪生基底构建、场景整合和全专业高精度建模。

团队重点突破了三大关键节点:一是针对热力管道交叉跨越难题,开发“自适应弯头族”构件,实现管径、弯曲角度的参数化调整,模型精度达LOD400标准,为复杂节点施工提供可视化依据。二是对于错综复杂的管线碰撞风险,设置安全距离阈值,系统性检测并识别152处潜在碰撞点,提前优化排布方案,消除隐患。三是面对渠底穿越段复杂的地质条件,构建含流沙层的三维地质模型,直观揭示土体与结构相互作用,为支护方案提供决策支持。

截至目前,项目团队在综合管廊、道路桥梁、市政管道等关键施工阶段,通过BIM技术提前发现并解决施工碰撞问题20余处;由此,项目较行业同类工程平均返工率降低23%,因避免管线拆改、构件二次加工等产生的直接成本节约120万元;同时,项目关键线路施工进度较原计划提前21天,综合管廊主体结构、管线安装等关键工程验收一次合格率达100%。

反哺教学与生态重构:真实项目驱动教育变革

“以前学BIM像是在虚拟世界搭积木,现在每一次碰撞检测、每一轮施工模拟都直接关系工程安全与效率。这种责任感带来的学习动力,是任何模拟案例无法给予的。”参与项目的学生刘真汝深有感触。

这一转变源于学校以真实项目重构教学的系统性改革。自2019年起,BIM创新团队提炼“项目导入、模型创建、问题诊断、方案优化、成果交付”的五步教学法,推动学生从被动跟练向主动求解转变。

在该校南校区建设项目中,团队深度参与项目实施,在图纸会审、技术交底、结构优化、管线综合等关键环节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将施工难点拆解为12个前沿教学模块,融入专业核心课程,让学生直面一线工程数据。目前,已开发5门数字化课程,配套128个三维模型、32个施工视频,资源被省内3所院校引用,有效填补了复杂工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空白。

协同育人与师资锻造:校企共筑人才成长快车道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项目是培养和锤炼双师型教师最肥沃、最深刻的课堂。为破解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瓶颈,学校构建“引进来、走出去、深融合”的校企协同师资培养模式。邀请项目技术负责人开设“工地课堂”,结合BIM模型实时讲解施工要点,累计授课200余课时;学校分批选派二十余名教师进驻现场,参与从建模到运维的全周期服务,实战能力显著提升;组建了由教授、企业技术专家、青年博士教师构成的跨学科教研团队,不仅攻关技术难题,更致力于开发“BIM模型+施工数据”相融合的新型教学方法论,彻底摆脱了过去用软件讲操作的浅层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项目化、前沿化和实战化。

师资能力的提升直接带动人才培养质量跃升。近年来,建筑类专业学生囊括了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银、铜奖,获省级以上大赛奖项二十余项,多名学生毕业后直接被头部企业提前录用,直接参与项目运维,平均起薪高出同专业学生30%,实现“实习即上岗”。

滨州职业学院运用数字技术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成功实践,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技术应用—教育改革—产业服务”紧密联动、循环促进的闭环生态系统。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滨州高铁物流园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更为全国职业院校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如何服务区域发展、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完成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滨州样板”,照亮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