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工匠精神须言传身教


发布时间:2025-10-24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4日03版

近日,东莞市总工会“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走进东莞厚街镇中心小学,邀请全国劳动模范李政用自己的奋斗故事,生动诠释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据媒体报道,带着“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信念,李政一头扎进“头发丝上雕麻花钻”的技术难关,他带领团队历经六年攻克技术难关,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的空白。李政以亲身经历来“言传”,用实物展示作辅助“身教”,将抽象的工匠精神转化为可感、可学的生动实践。

劳模的故事,从来都是生动的“成长教科书”。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激发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与向往:对技术的极致追求,面对难题的永不言弃,深耕某一领域的久久为功。

优秀工匠的言传身教,让工匠精神有了可感可知的具象载体;这种形式的传承,同学们喜闻乐见。当“李政们”带着专利证书、带着研发成果走进校园,用亲身经历讲述在当下“如何用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如何让中国精密装备走向前沿”的实践历程,孩子们看到的中国技术的力量,是工匠的“技术含金量”、劳模的“时代价值感”。这种近距离接触,不仅能打破职业认知的偏见,更能在少年心中种下“尊重劳动、崇尚创新、热爱钻研”的种子,更搭建起“精神传承”的桥梁。

笔者认为,为了让工匠精神更好地得以传承,可构建“社会+学校+企业”的协同培育体系。社会层面,可将工匠精神纳入社会文明建设内容,在社区、公园等公共场所设置“工匠文化墙”,营造崇尚工匠的社会氛围。学校层面,改革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增加“工匠精神培育”相关课程,将传统技艺、现代技术与职业素养结合;同时,邀请工匠走进课堂,通过“实操演示+案例分享”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工匠精神,培养其职业兴趣。企业层面,建立“技能培训+岗位实践+创新激励”的培育机制,定期组织员工参与技能培训与技术攻关,鼓励员工对生产流程、产品质量进行优化创新,并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奖励,让工匠精神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言传身教是工匠精神传承的有效起点,但要实现工匠精神的广泛传播与深度扎根,还需从认知、模式、机制等多方面发力。只有当社会认可工匠的价值、学校培育工匠的种子、企业搭建工匠的舞台,才能让工匠精神真正成为新时代的文化符号与职业追求,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工匠力量”。

“劳模工匠进校园”模式,无疑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注入了珍贵的理想奋斗的养分。实践证明:言传身教,是工匠精神传承的积极举措。请让更多像李政这样的优秀工匠走进学校课堂,让更多“大国重器”背后的奋斗故事成为鲜活的教学素材,让青少年在言传身教中理解“工匠精神”的意义。

(作者:王敏,系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