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个共同体如何交出创新答卷


发布时间:2025-10-2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1日第5版

当前,新能源产业正以“绿色智造”为引擎重塑全球能源格局,面对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不足、产教供需错位、国际人才培养体系缺失等问题,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南开大学、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牵头,联合190余家知名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共同组建“全国新能源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从推动企业从“参与者”转变为“主导者”,到构建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再到将中国职教标准共享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体以机制创新破题,给出一份“破局有方、融合有力、出海有为”的育人新答卷。

破局:破解机制瓶颈,激活内生动力

面对产教融合尚存在的校热企冷等痛点,共同体自成立之初即从“企业主导、实体运行、制度保障”三维发力,让产教融合从“纸上谈兵”走向“实战落地”。

企业主导,让需求“说了算”。产教融合的本质是供需精准对接,共同体引入企业参与,协同院校资源,通过“出题、出资、出场景”的创新模式,进一步推动企业从“参与者”转变为“主导者”,积极打通人才培养、技术转化与产业需求、企业需要之间的堵点。

实体运行,让合作“实起来”。“理事会决策—秘书处执行—分委会落地”的三级实体运行架构,实现了成员单位深度参与、持续投入,真正推动产教融合从协议文本走向实质成效。共同体三家牵头单位联合成立理事会,审定共同体年度任务与中长期规划;在天津轻工职院常设实体秘书处机构,负责项目调度与资金监管;另设产教对接等5个职能分委会,按“周调度、月评估、季考核”推进建设任务落实。

制度保障,让发展“稳得住”。共同体理事会牵头制定相关章程和考核细则,设立校企共同出资的专项运行资金并明确各方在利益分配等方面的权责,将企业设备投入、高校技术服务到款额等量化指标纳入年度考核,支持并保障共同体产教融合项目平稳落地。

融合:锚定产业需求,贯通人才培养

新能源产业需要从产业工人到卓越工程师的全层级人才,为此共同体以“产业需求”为核心,构建覆盖“校园—职场—终身”的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让人才成长“一路畅通”。

校企协同,打造“实战课堂”。为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共同体整合三峡集团等企业资源,共建25个国家级、省部级实训基地集群,联合培育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创新团队20余个,合力开展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实践教学、技术研发及技能培训,实现“教室连着车间、课堂跟着生产”,成为学生从课堂走向岗位的“练兵场”。

中高本贯通,打破“学制壁垒”。发挥中职学校、高职院校、本科高校、龙头企业等共同体成员单位的分工优势,构建起从产业工人、技术技能人才到现场工程师、卓越工程师的贯通式培养体系,并共同开发一体化贯通课程体系,明确各阶段目标及衔接点,实现共同体内学分互认与转换,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无缝衔接,年培训规模超过5万人次,一批批学员在风电安调工程师等紧缺岗位上崭露头角。

供需匹配,产教“同频共振”。共同体深入开展行业调研,梳理形成45项核心产品、16项技术需求和17类人才岗位需求清单,依托“揭榜挂帅”机制推动供需高效匹配。聚焦行业紧缺岗位,紧扣海上风电加速发展等趋势,重点加强海上风电运维等技能人才的培养。校企共建企业继续教育基地,为学员提供定制化技能提升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实现从校园到职场、从入职到精进的能力持续进阶。

出海:中国方案全球共享,职教标准服务世界

共同体立足“中国新能源技术优势+职教经验”,主动对接海外需求,将中国产教融合模式与当地产业实际结合,推动中国职教标准走向世界。

共建平台,搭建“合作桥梁”。共同体立足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吸纳中埃两国28家企业及院校,成立“新能源与智能制造行业国际协同产教融合共同体”,服务中资企业海外发展。这是我国新能源领域首个跨国产教融合平台,聚焦埃及、塔吉克斯坦等国的光伏、风电产业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标准输出,分享“中国经验”。针对埃及、塔吉克斯坦等国在光伏电站运维、智能储能等领域急缺人才现状,共同体开发了“光伏电站智能运维”“风力发电系统安调国际化”等一批专业标准、双语教材、数字化资源及国际化教学装备。

鲁班工坊,打造“海外课堂”。共同体与天津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共建埃及鲁班工坊培训就业基地,配备中国产光伏检测设备、风电模拟系统等教学装备,由中埃两国教师联合授课,学员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中资企业或当地新能源企业工作。目前已累计为当地培养新能源领域技术骨干超万人次,有力支持了5个中资海外新能源项目建设。

答卷:技能托举人才培养,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共同体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人才培养成果丰硕,技术转化成效显著,示范辐射作用凸显,成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人才引擎”。

从实训课堂走向产业一线,零碳人才高地初现。共同体持续完善国家级新能源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注册用户突破10万,汇聚数字资源3.5万余条。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下,成员单位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累计获奖50余项,毕业生广泛投身风光电场运维等关键岗位,企业满意度超过95%,已成为我国新能源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与输送基地。

从实验室研发到生产线应用,光储融合提质增效。围绕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难题,共同体聚力攻关,先后突破光伏电场巡检无人机研发等11项关键技术,落地技术服务35项,创造经济效益超1亿元。其中,校企联合开发的AI光伏电池EL原位检测系统,实现缺陷自动识别,将单次检测时间压缩至10秒,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良率。

从破土萌芽到遍地开花,引领职教改革新风向。共同体的建设成果入选国家级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其核心成员深度参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与改革工作。同时,与新疆、西藏等地的15所西部院校建立了长效帮扶机制,惠及师生超10万人,有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从中国方案到本土实践,职教模式赢得国际认可。共同体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我国新能源技术与职教标准的优势,在海外建成11个实训基地,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海外合作布局,促进我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中资企业海外产业场景衔接,培养本土化新能源技术人才万余名,推动中国职教标准与实践模式在国际舞台落地生根,真正实现“教随产出、产教同行”。

(作者:王璐 李云梅 白洁 单位: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