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四数四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10-17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7日04版
近年来,苏州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为引领,聚焦平台载体、课程资源、师资团队、实践基地四大关键维度,深入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创新路径,为“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打造“红色引擎”。
创新引领:构建“四数四联”数字化育人新范式
学院积极构建以“数智贯通、数创驱动、数技赋能、数实融合”为核心路径的“四数四联”数字化育人新范式,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创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在顶层设计层面,学院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及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任务,先后制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和《大中小学一体化数字思政教学建设创新与实践方案》。
在项目推进层面,学院成功申报江苏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领先示范项目。自项目实施以来,学院联合苏州市域内20余所大中小学(含小学6所、中学8所、高校6所)成立思政课一体化创新建设联盟,推进合作建设。同时,设立专项经费,2年累计投入60余万元,用于数字化平台升级、数字资源开发、师资培训和实践活动。
在平台建设方面,学院打造数字化思政沉浸式交互体验中心、“云思政学习驿站”及虚拟教研考核平台,构建起全方位、全时段的思政学习网络,满足师生“全时广域”教学需求。
资源融通:打造学段衔接、虚实结合的育人新生态
深度融通校内外育人资源,系统构建一体化数字资源体系。学院通过联盟校协同开发“石湖·新思享”系列微课、“漫说廉史”系列微动漫等多形态数字思政教学资源,打造“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行走苏州的思政课”等系列品牌,建成贯通大中小学的数字化思政资源库。
合作开展数字作品创作活动,携手推进一体化“大思政课”活动。学院充分依托博物馆文博资源,开展以厚植家国情怀、共育红色匠心、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的“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等一体化公开课,拍摄制作《方寸之间见家国》《香山非遗出海坚定文化自信》等数字视频作品。
积极推动数实融合,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育人矩阵。在校内学院整合智慧吴文化园、数字化校史馆、宣传思政融媒中心等实体场馆资源,搭建“数字园馆+云驿站”实践平台;在校外学院与旺山村、石湖景区、拙政园、名城更新发展有限公司、苏州碑刻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等20余家单位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云平台,形成“大小课堂”联动、校内外贯通的育人新格局。
机制赋能:激发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新活力
打造数智赋能的一体化建设协同机制。学院联合苏州20余所大中小学成立思政课一体化创新建设联盟,建立“三级联动+多元协同”工作机制,加强跨学段统筹。联盟定期联合市区教育局、思政教研中心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师资培养、课程开发等衔接问题;制定《一体化数字思政工作考核细则》,设置20项量化指标开展年度考评;推动“高校教师+中小学骨干教师”结对36组,促进教学创新共建共享。
开展提升师生数字素养行动。学院将数字素养提升作为师资团队建设的重要指标,选拔大中小学师资组建一体化混合式教学团队,开展数字伦理、数字化教学技能培训,并将数字素养纳入师资考核体系;鼓励师生参与“领航杯”等数字化思政赛事,以赛促教,提升实践能力。此外,学院还建立校内外、线上线下有效协同的一体化衔接机制,常态化开展在线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听课评教和公开课示范活动。
成效显著:带动区域思政教育质量新进阶
数字创新赋能一体化成果丰硕。学院的共享数字平台与资源覆盖20所联盟学校,惠及教师200余人、学生近1.5万人次。累计开发涵盖党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数字资源200TB。
联盟学校创新实践特色品牌涌现。枫津实小以“枫津红、国防绿、科技蓝”三色融合创新,运用VR技术重构思政教学场景,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青少年航空科普教育基地”;碧波中学组建国旗护卫班,开展国家安全教育,荣获“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苏州市德育示范学校”。
数实融合实践育人矩阵成效显著。学院依托苏州丰富的文化资源,整合校内智慧场馆,联动校外20余家实践基地,打造出“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等品牌活动,推动思政“大课堂”提质增效。
立足新起点,学院将继续深化数智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持续优化“四数共建、四联共创”创新模式,丰富数字化育人内涵,完善协同保障机制,推动思政课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时代,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苏州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智慧与力量。
(傅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