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工业中心(创新创业学院):构建“科—技—工—创” 四维协同实践教学体系


发布时间:2025-09-2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26日12版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技术更新周期不断缩短,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具备信息技术、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及综合应变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素养。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工业中心(创新创业学院)(以下简称“工业中心”)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2017年初步构建科学、技术、工程跨界融通的教育模式,2019年全面深化专创融合课程与跨界学习中心建设,2024年相关成果获深圳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目前,该体系已成为全校覆盖面广、规模较大的工程实践与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实现了从传统技能训练向工程创新实践的根本转变,为工业中心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构建四维协同新模式,打破学科壁垒,对接产业需求

  工业中心以现场工程师能力链——“科学素养—技术应用—工程转化—创新突破”为框架,系统重构“科学强基、技术赋能、工程实践、创新导向”四维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科学基础层面,强化数理化生等底层知识支撑;在技术层面,引入“AI+制造”等数智课程,衔接前沿动态;通过工程实践类课程提升“概念—现实”转化能力;依托创新通识课程,融入市场与价值思维。

  为打破院系间的“筒仓效应”,工业中心全面推行“项目化+场景化”教学。例如,开展智能工厂虚拟仿真实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进课堂等,建立“学中做、做中研、研中创”的一体化培养机制,有效促进学科交叉与产教融合。

  建立能力进阶机制,推动创新成果落地

  以真实问题为导向、以产品或系统为载体,工业中心构建了“发现—定义—设计—实现—转化”的全流程跨学科训练体系。开设“数字产品创意设计”“智能产品迭代”等跨学科课程,整合机械、电子、信息、商业等多领域知识模块;依托“产品原型工场”“商业建模实训”等平台,引导学生经历从动手实验、原型验证、智能优化到模式创新的完整链路。

  通过“多维建模+实物加工+市场验证”“三位一体”的训练模式,学生得以完成从科学研究到工程实现再到市场转化的全过程实践,显著提升跨领域整合与创新实践能力。

  搭建开放协同平台,破解资源孤岛难题

  针对实践资源分散、成果转化难等问题,工业中心构建“政—校—企—创”多元协同的实践创新矩阵,建设产品设计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赛训一体化中心等实体空间,集成FPGA制作、虚拟仿真等数字化工具,推动设备共享与跨专业协作。

  工业中心与阿里巴巴、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7个“跨界学习中心”,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联合建立“双师型”师资基地和研发中心,共同运营“智能工业机器人研发中心”“海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逐步形成资源共享、需求对接、互利共赢的可持续生态。

  推进“三维能力”跃升,夯实数理与工程基础

  基础层设立应用数学研究中心,加强交叉学科与数据科学建设,为全校提供模块化数理支撑;平台层打造“机械—电子—制造”一体化数字孪生工厂,依托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全流程数字化实训;设计层推出“工程+”微认证课程体系与Fab Lab创新工坊,构建“技术→产品→商业”能力发展链,助推学生实现跨界能力跃迁。

  取得丰硕成果,形成辐射示范效应

  在“科学强基、技术赋能、工程实践、创新导向”四维协同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下,学生综合能力显著提升,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全国技术能手4名、省级技术能手21名;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15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累计获奖450余项。教师团队建成国家级别教学资源库,访问量突破2.5亿次,获评6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7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学校获评国家级别创新创业学院,教育模式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推广。

  此外,工业中心累计孵化477项创客作品,自主研发的20余款产品应用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等单位;与30余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开展社会培训超5000人次,国际合作覆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工业中心通过构建“科—技—工—创”四维协同实践教学体系,成功探索出一条跨学科、跨层次、跨领域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新路径,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深职大模式”。

  (范新灿 杨崇明 刘丽莎 刘振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