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育数字文创人才 赋产业升级动能


发布时间:2025-09-2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26日06版

在数字中国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正加速从“传统技艺传承”向“数字技术重构”升级,“技术+文化”的跨界融合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立足区域文创产业特色,紧扣“数字中国”“文化强省”战略部署,以“技术赋能为器、文化传承为魂”为育人内核,创新构建“政策引领—课程重构—产教融合—技术赋能—成效闭环—反思迭代”的复合型文创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走出了一条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课程体系重构:构建“通专融合、动态迭代”的AI+专业课程群

  (一)搭建“三层架构”,夯实课程基础

  学校实施“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可选”的课程架构,确保不同专业学生既能掌握通用数字化技能,又能在专业领域持续深耕。底层共享:开设“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基础”“数字文化导论”等通识课程,覆盖全体学生,重点培养AI基础操作、数字化思维与文化认知能力,筑牢数字化素养根基;中层分立:根据专业特色开发“AI+专业”模块课程,精准对接行业岗位核心能力要求;顶层可选:设置跨专业选修课,鼓励学生打破专业壁垒,培养跨界整合能力,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二)创新“四阶体系”,深化融合育人

  在“三层架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形成“1+X+Y+N”四阶递进式课程体系,实现“从基础到进阶、从理论到实践”的梯度培养。首先,校企联合开发一门校级通识核心课程——“人工智能与非遗文创实践”,夯实AI技术通识基础,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融合的理论支撑。其次,对X门专业课程进行AI赋能改造,构建模块化AI技能培养路径,强化学生在AI工具应用、数据处理与创意设计方面的综合能力。再其次,建设智能文创设计、非遗数字活化等Y类AI驱动型特色实训项目,通过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提升学生在非遗数字化表达与创新设计中的实践能力。最后,完成N种AI即时应用工具在教学与实践场景中的无缝融合,实现“技术+艺术”双向赋能,推动学生在真实项目中灵活运用AI工具,提升其在文创产业中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三)动态迭代机制,提升教学质效

  学校借助Python与AI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专业—产业匹配度评估体系”,实时追踪行业动态、企业反馈及毕业生就业数据,定时生成“专业—产业匹配报告”,针对缺口调整课程内容。以“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为例,融合AI教师(智能答疑、作文批改)与互动平台,实现“智能教学+文化创作”效率提升90%(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课程注册学习人数超万人,覆盖校内7个二级学院及3所合作中职学校,形成“数据驱动、案例示范”的改革范式。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学校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还推动了教育资源的精准匹配与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产教融合实践:校企协同打造“真实项目+数字场景”实践体系

  (一)共建研发平台,承接真实项目

  学校联合多家知名企业,成立“巴蜀文化数字研究院”,通过整合各方资源,研究院成功开发“蜀绣AI纹样生成”“数字文旅IP开发”等一系列实战项目,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摸爬滚打,积累项目经验,提升职业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双导师”全程参与指导,从项目策划、技术实现到成果评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确保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无缝对接。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增强了其就业竞争力。通过参与真实项目,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打造虚拟场景,降低实训成本

  学校投入近千万元,建设集“教学、实训、研发、生产”于一体的虚拟仿真实训室,运用3D建模、VR/AR、数字孪生等技术,攻克传统实训中的“高成本、高风险、难复现”难题。建起“虚拟仿真实训+数字孪生”的创新教学环境,配套“虚拟认知→虚实结合→实体创作”三阶教学模式及“任务驱动+技能闯关”实训系统,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模拟操作、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技能后再进行实体创作,有效降低学习成本,提升学习效果。虚拟仿真实训室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还通过沉浸式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推动教育模式创新。

  技术赋能创新:“AI+专业”构建非遗数字化人才培养新范式

  学校以非遗传承与创新数字化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构建“文化传承+技术创新+产教融合”三维赋能体系,培养既懂非遗,又善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聚焦提花瓷胎竹编、铜鎏金技艺等非遗项目,组建专业团队,运用3D建模、数字化采集等技术,对非遗技艺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数字化记录与保存,建立完善的非遗数字资源库,实现传统工艺活态传承;同时整合前沿技术打造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攻克关键技术难点,构建沉浸式非遗体验空间。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以非遗传承与创新为核心,将AI技术融入文旅、艺术设计等专业群教学,通过开设“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利用”“AI辅助非遗创意设计”等特色课程,培养学生掌握非遗数字化技术,具备非遗创新设计能力,成为“懂技艺、精操作、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学校积极开展“数字非遗进校园”活动,将非遗数字化课程推广至23个区县,线上线下课程学习人数超10万人次,为非遗传承培养大量后备人才。

  学校以非遗传承与创新为核心,构建“文化传承+技术创新+产教融合”三维赋能体系,成效显著。通过与四川省文旅部门合作,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方案”项目,系统性保护蜀绣、川剧变脸、羌族刺绣等6项重点非遗技艺,建立涵盖工艺演示、传承人访谈、互动体验等功能的数字资源库,累计访问量突破10万人次。开展“数字非遗进校园”活动,覆盖20个区县中小学,万余名学生体验非遗魅力。为非遗传承人及从业人员提供数字化技能培训300人次,帮助他们掌握3D扫描、AI设计等工具,带动产品销售增长40%。

  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文化传承为魂、技术赋能为器”理念,深化“AI+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产教融合、提升师资水平,为文创产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陈敬贵 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