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场景创新 数智赋能
发布时间:2025-09-25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25日07版
近年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以“通光脉、聚资源,强终端、构空间,重应用、优场景”为实施路径,全力擘画智能校园新图景,构建数字化校园服务生态。学校入选国家教育部门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实现了校园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使新型智慧学习空间资源更加丰富,推动了教与学模式创新及数字化校园服务生态的深度融合。
通光脉、聚资源:打造云擎算力新基座
学校以全光网络为核心,全力打造智能互联校园新生态。通过科学规划与部署,实现校园场景信息点全覆盖,核心主干网络带宽达80Gbps,总出口带宽达40Gbps,构建起一条高速稳定的数据传输“信息动脉”,为教学研讨、科研协作等场景下的数据高速流转与实时交互筑牢根基。在数据存储与资源管理层面,学校部署47节点超融合虚拟计算资源平台,并配备3.58PB超大容量存储空间的基础资源池。这一资源体系不仅能够高效承载海量科研数据的存储与分析需求,更支持教学资源的便捷共享与灵活调用,无论是大型科研项目的数据处理,还是日常教学中的课件分发、课程录制、资源存储,都能实现快速响应与稳定运行,有力推动校园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强终端、构空间:重建无界研教新场域
学校紧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持续加大对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全力推进硬件管理智能化升级。在终端设备层面,完成4000余台/套教学设备的更新迭代,涵盖电脑、平板电脑、互动平板、智慧黑板等,为教学互动与资源呈现提供多样化工具。在空间建设层面,运用物联网技术,精心打造170余间智能课室、公共及专业实训室,实现设备互联互通与智能管控;建成110间标准化考场,以严密的监控与管理系统保障考试公平公正;设立全自动高清精品录播教室、微课制作室与常态化录播智慧课室,支持教学内容的高质量录制与个性化创作。这些设施构建起“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立体化研教场所,打破时空限制,让师生在多元终端间自由切换学习空间,充分激发师生创新思维,为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筑牢根基,有力推动教育教学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
重应用、优场景:搭建跨域协同新体系
学校紧扣教研数字化转型需求,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全面构建数据驱动、跨域协同、资源富集的智慧教研生态体系。在教研领域,借助录播系统对教学实录的精细化分析,助力教研团队深度剖析课堂行为模式,精准评估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让教学研究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依托两校区间的数字“高速公路”,打破地域桎梏,实现高清教学视频、科研数据的即时传输,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支持的沉浸式教学以及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等前沿应用与技术提供稳定支撑。构建起日常教学中的全流程数字化教学生态,课堂教学全程自动录制并同步上传到云端,教师可随时调取录像复盘教学过程,优化教学设计,优质课程资源经系统智能筛选后,沉淀为校本特色资源池,为教学资源建设注入鲜活内容。创新教学实践载体,全程护航教学能力大赛等重要活动,助力教师打磨教学方案、提升竞赛水平,获得省级奖励23项,切实推动“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落地见效,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质量提升的强大助力。
近年来,学校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门首批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校立项单位,获批信息化支撑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专业共建首批项目,成为广东省首批完成新一代基于POL全光校园网建设的高校。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实践表明,以数字基座为核心构建生态体系,需强化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通过全光网络、物联网技术等夯实底层架构,以场景化应用驱动服务升级。未来,学校将进一步破除数据孤岛,增强跨系统协同能力,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分析中的深度应用,同时建立动态迭代机制,让数字基座持续适配教育教学需求,为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建设模式。
(张小广 林明方 李锋 李欣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