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立足应用型办学本色 打造育人高地


发布时间:2025-09-2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21日04版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坐落于素有“暖城”美誉的鄂尔多斯市。这里既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也是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得天独厚的产业沃土,为学校深耕应用型教育提供了广阔舞台。建校十年来,学校始终坚守应用型办学初心,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融入区域主导产业发展脉络,全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推进高等教育“两个先行先试”的征程中稳步前行。

十年砥砺奋进,学校办学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在校友会排名中,学校强势前进203位;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同比提升29位。学校成功跻身全国本科高校前40%,提前达成“十四五”“晋位升级”目标。十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他们扎根鄂尔多斯、服务内蒙古,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生动诠释着学校“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和“知行合一、笃学致用”的校训精神。

专产耦合:打造高适配“立地专业”生态群

学校始终立足“暖城”鄂尔多斯市的优势特色产业,紧紧围绕内蒙古落实“五大任务”和鄂尔多斯市构筑“四个世界级产业”目标,坚持“专产同步,双向赋能”,推动“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精准对接,全力打造“立地”高适配专业群,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

教随产出,叠加优势。学校聚焦鄂尔多斯现代煤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智慧矿山等核心产业领域,经过多年布局与发展,形成了能源化工与材料、智能制造与自动化、大数据与信息技术、交通运输与物流等6个交叉融合、相互支撑的特色专业链。目前,学校开设应用化工技术、矿物资源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29个本科专业(方向),构建起以工学为主体,涵盖理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31门课程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

深耕地方,集群发展。学校聚焦鄂尔多斯“风光氢储车”新能源、现代煤化工、物流枢纽等主导产业,瞄准产业链关键技术领域与延伸方向,创新构建“一核多翼”集群式发展模式。针对产业发展急需,增设智慧新能源、氢能应用、天然气智能储配与低碳利用等“专精特新”交叉微专业,让专业建设深度扎根地方产业土壤,呈现出“扎根式”发展新态势。这种紧密的产教联动,形成了“双向赋能”的在地化良性互动,进一步彰显了学校服务地方的“立地”本色。

动态调整,优化专业。聚焦高质量发展“新风口”,完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随着我国大飞机事业和内蒙古低空经济蓬勃兴起,学校敏锐捕捉产业需求,对标服务国家大飞机维修维护产业的人才需求,开设自治区首个飞行器运维工程专业;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专业(方向)于2025年9月迎来首批新生,将为内蒙古低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的人才动能。此外,应用化学专业紧跟“双碳”目标,增设储能方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聚焦公安部门、医院数字化转型需求,开发“康城微警务”等实际项目,真正实现了产业与专业互促互融,让专业建设始终紧跟时代步伐。

产教融合:培育高质量“在地平台”增长极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核心路径。2019年7月25日,学校大飞机学院成立,这是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商飞”)在全国首个与高校合作培养本科生的联合共建学院,开创了民机领域人才培养的全新范式。2024年,在大飞机产教融合联盟技能人才子联盟理事大会暨大飞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会议上,学校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订单班协议,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衔接。

2025年6月,中国商飞正式授予学校大飞机学院“首批民机总装制造现场工程师培训基地”称号,标志着学校在民机人才培养领域的能力和水平获得行业认可。大飞机学院的“直升式”发展,正是学校与中国商飞等企业紧密合作,以新兴主导产业为牵引,将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发展特色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中,学校遵循“产业导向、科教协同、理实一体、就创并举”的协同育人理念,持续深化“政校行企”“四位一体”深度合作。目前,学校已建成大飞机、现代能源化工2个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以及鄂尔多斯现代产业学院、鄂尔多斯退役军人现代产业学院等5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构建起“1+7”产业学院集群。同时,学校还建成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数字能源方向)等一批高水平实践创新平台,为产教融合、科研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举措。为此,学校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引导科技创新向应用型方向聚焦。近3年,学校获批科研项目数量及经费总量均超过历年总和;发明、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授权量实现45%的增长;参与编写的《固态储氢用稀土系储氢合金》荣获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标准优秀奖二等奖,彰显了学校在行业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以应用研究为鲜明导向,学校与伊泰集团、奇瑞汽车等区域龙头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技术开发、服务、转让、许可等方式转化的科技成果总合同金额达627万元。在煤基新材料领域,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有效提升了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在氢能储能领域,主持、参与编制各级各类标准8项,关键技术突破为企业布局新能源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学校真正做到了科研做在产业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科技成果成为助推区域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凭借深度的产教融合,学校在科研与学科建设领域持续突破。截至目前,学校已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在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鄂尔多斯市“揭榜挂帅”、科技重大专项、横向课题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彰显了学校蓬勃的科研创新活力。

产才契合:建设高输出“落地人才”新高地

育人之道,在有良师;精彩之处,在于人本。学校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按照“专业对接产业、学业对接职业”的思路,打出一套育人“组合拳”,全力推动区域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持续改革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研方面,学校先后两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深入开展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大学习大讨论,推进数智化转型等教学改革,确保教学理念与方法紧跟时代步伐。同时,学校统筹“科课赛创”融合协同,组建技术攻关联合体,依托校内外科研平台,推动课堂理论学习、技术研发与产业推广应用有机结合。此外,学校还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打造数智化课程,探索专业核心课程改革,并建立科学多元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突出学生实际表现与能力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师资方面,学校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行“双导师制”——由企业工程师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同步接触行业前沿技术与实践经验。十年来,学校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271名,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提升14%,“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36%,成功获批国家级别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学校现有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草原英才”工程人才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75名。目前,学校以材料与化工、机械、资源与环境和电子信息等学科领域为重点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培育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即将开启研究生教育新篇章。

育人方面,学校建立科学多元的过程性评价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推动科研项目与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依托各类实践基地,学校将创新项目、学科竞赛与实践实训相结合,打造“科教产”融合型育人生态。目前,学校已与鄂尔多斯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成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48个,建成自治区首家智能制造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的“云·智工坊”被评为自治区级众创空间。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学校成果丰硕,累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别银奖3项、自治区级金奖8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批国家和自治区立项175项,科创竞赛奖(生均折合数)指标排名迈入全国本科高校前100名,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水平显著提升。

近4年,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位居自治区本科院校前列,其中,留鄂留蒙毕业生比例高达80%,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培养了大批“留得下、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如今,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正加速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科学研究增长极,成为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十年追梦,弦歌不辍;展望未来,步履铿锵。站在建校十周年新的历史起点上,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始终秉承“知行合一、笃学致用”的校训,锚定“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努力践行“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初心与育人使命,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李向东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校长 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