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塑“商” 融“工”强“商”
湖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21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21日04版
湖北理工学院坐落于湖北省黄石市,地处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区,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数字经济深度融入地方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对复合型商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此背景下,湖北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立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数智化”为技术底座、以“文工交叉”为融合路径,构建“数智赋能、学科融通、产教协同”的新商科育人体系,为区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了大批“能适应、会创新、善管理、懂技术”的高素质应用型商科人才。
构建“全链条”数智化教学生态,重塑商科育人内核
夯实数智教学基础设施。学院建成智慧商科教学平台矩阵,整合新商科综合实训中心、数字经济实验室、数智财务实验室等9个专业实验室,实现实验教学集约化与智能化。平台深度嵌入数字贸易、智能财务、智慧物流等真实业务场景,实施全场景沉浸式教学,推动数智工具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
重构商科知识体系。以“线上资源建设—线下知识深化—全过程评估”为路径,系统推进课程改革:完成“数字金融”“经济大数据分析”等多门课程知识图谱开发,实现知识点关联度可视化,构建“线上资源+线下互动+虚实结合”混合教学模式;推动教学范式转型:从理论讲授转向数据驱动分析,从教材学习转向多源数字资源整合,构建涵盖数据分析、算法建模、智能决策等核心技能的跨学科课程群,形成适配数字经济的知识供给体系。
打造“跨界融合”学科交叉体系,打破文工之间壁垒
引“工”强“商”,深化跨学科课程融合。课程体系革新:开设“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经济大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等交叉课程,将工科建模思维、算法逻辑深度融入商科教学;师资协同培育:组建“经管+计算机+智能制造”跨学科团队,选派教师赴企业担任科技顾问,打造“‘双师型’+跨学科”师资队伍。
以“赛”促“能”,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竞赛驱动学习:将数学建模、量化分析等工科方法融入学科竞赛,培养学生数据决策能力;课堂教法重构:以竞赛案例为素材,采用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推动“填鸭式课堂”向“互动式工坊”转型,实现“学—赛—用”闭环。
健全“协同创新”保障机制,全面提升新商科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打通人才供给链。凝聚政、校、企等区域创新发展合力,共建2个现代化产业学院和省级科研平台、实习实训基地等育人载体,形成“双师共导”机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与技术标准,将实际案例融入教学实践,实现从“课堂学习”到“实景感知”的跃升;将供应链金融、智能仓储等数字化场景嵌入课程,深化“理论+实践”融合教学模式,推动知识与技能无缝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通过引进行业导师深度参与教学设计、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精准对接就业需求、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全过程指导学生发展,构建“校企协同、全程贯通”的一体化育人格局。
系统保障,打造全链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课程—专业—学院”三级质量保障机制:实现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全覆盖,形成“督教—评管—促学”三位一体、互动共进的良好局面,实现教学过程闭环监控与持续改进;党总支牵头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实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与数智育人工作双促进、双提高,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管理深度融合;建立“党员教师联系学生制度”,强化思政引领,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
经过多年探索,学院形成可复制的“数智+文工”育人范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系统性跃升,其核心突破体现在三大维度。学科建设突破:建成省级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鄂东数字经济产业化发展研究中心”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形成“数字贸易+智能财务+智慧物流”特色课程群,推动新商科知识体系与区域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学生能力跃升:近年来,学生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各类竞赛中累计获奖130余项,竞赛成果源于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中实现的知识迁移,学生经验重构能力显著强化;人才质量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显著增强、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以机关单位、金融机构及知名企业为主体的优质就业格局,与此同时,学生升学层次不断提升,更多学生进入知名学府深造,实现人才培养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根本转变。湖北理工学院的实践表明,地方高校新商科建设需把握好三大关键——技术赋能:以数智平台打通教学与实践壁垒;学科破界:用工科思维重塑商科知识生产逻辑;生态协同:通过政校企资源整合实现育人闭环。
(戴伟 江齐明 黄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