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工贸方案”,以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服务职教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5-09-17
在全面建设教育强国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背景下,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牢牢把握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服务学生成长的使命担当,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特别是在202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深度聚焦“十个问题”,坚持“标准引领、产教融合、特色鲜明、信息赋能”的总体思路,形成了体系完善、特色突出的方案成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了“工贸方案”。
一、标准引领:以制度规范打造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适配产业、面向未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教育部2025年新一轮专业教学标准和人社部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作为方案制订的根本遵循。
一是制度上立规矩。学校印发《关于202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意见》,明确各专业编制的操作流程、审核标准和执行路径,推动“方案—调研—论证—审核—实施”全流程闭环管理,让每一份人才培养方案都“有章可循、有标可依”。二是格式上树标准。学校统一方案模板,规范体例,新增微专业设置说明、企业参与路径等关键要素,实现“一专业一套方案、标准统一、体系完整”。这不仅保证了编制质量,也为后续实施和考核提供了制度化抓手。三是执行上抓落实 。依托教务管理系统,学校实现了教学进程表一键导出与课程实施同步衔接,彻底解决了过去“纸面方案”与实际执行“两张皮”的问题,大幅提升了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
通过一系列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举措,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构建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让人才培养方案真正成为支撑学校教育质量的“顶层设计”。
二、产教融合:让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产业,人才培养的成效看岗位。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把产业导向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一是企业全过程参与。在2025级方案制订中,共有81家行业龙头企业直接参与方案编制。学校与企业共同推动课程设置精准对接,确保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紧密衔接。课程体系在动态调整中不断优化,新增课程114门、淘汰362门、升级43门,实现了“因产而设课、因技而改课”。二是课程建设共融。企业深度融入课程建设,全校180余门核心课程中,企业通过案例融入、课程设计、资源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平均参与度超过60%。课堂教学因而更贴近产业实践,学生在校所学即可无缝对接岗位技能。三是微专业精准对接。面向新兴产业和紧缺岗位需求,学校开设39个微专业,覆盖人工智能、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每个微专业平均设置3—5门课程。微专业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了多样化人才支撑。
可以说,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实现了“校企同频、产教同向、育人同行”的格局,让产业成为课程的“活教材”,让企业成为育人的“第二课堂”。
三、学生成长:用课程体系构建全面发展的“立交桥”
人才培养方案的最终落点在学生。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始终把学生成长放在首位,努力让每一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收获进步。
一是课程体系全面优化。学校在公共基础课程方面,构建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文化体育、美育劳育和国防教育五大模块,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在公共选修课程方面,围绕国学经典、社会管理、科技创新、问题解决等领域设置6学分课程,并新增公共艺术课程。二是学时学分严格落实。2025级各专业学时控制在2536—2600学时之间,平均2582学时;学分在131—145.5之间,全面符合教育部相关规定。在选修课比例上,平均达到13%,在实践性教学上,学时占比平均达62%,远超国家规定的50%。三是实践教学突出特色。学校积极推行认识实习、岗位实习和工学交替等多元化实践模式,建成一批实训基地,推动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真正把课堂搬到企业,把企业搬进课堂。四是一二课程一体化。通过推动招就与教务双职能部门的深度联动,建立起招生—教学—就业的贯通机制,实现了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系统化、协同化衔接。在此基础上,首次将“第二课堂”标准进行细化和量化,并将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之中,形成了课堂教学与素质拓展并重的培养模式。该举措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成长路径,也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行业企业的高度认可和普遍好评。
这一整套体系是深刻贯彻《四川省教育厅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的生动实践,为学生搭建起成长成才的“立交桥”,让学生不仅“学得好”,更能“用得上”。
四、特色亮点:探索人才培养的“工贸路径”
在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亮点成果。
一是微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升级。学校紧扣区域产业需求,面向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轨道交通等新兴领域建设39个微专业,课程设置灵活、模块化、项目化。每个微专业平均设置3—5门课程,形成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路径。微专业的选择性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成长通道,满足了个性化发展与就业多元化的双重需求。二是AI赋能提升方案管理效能。学校探索人工智能在人才培养方案管理中的应用,率先开展AI辅助审核、AI智能校对等试点,让方案文本更加规范精准,审核工作更加高效智能。同时,依托数据平台汇聚27类基础数据,推动人才培养从“可查”走向“可析”到“可用”,实现降本增效、科学决策。三是云平台构建共享共建生态。学校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审核共享云平台”,将审核意见、典型案例集中展示,实现即时互通。依托“专题培训云班课”,录制并跟进推送10个系列学习视频资源,保障教师随时学习、实时解惑。平台促进了不同学院之间的互学互鉴,逐步形成“数据共享、结果共用、质量共提”的良好氛围。四是课程改革激发体系活力。学校持续推动课程体系优化,2025级方案共新增课程114门、淘汰362门、升级43门,课程体系更加契合产业发展和技术革新。企业在课程改革中不仅提供案例与资源,还直接参与课程设计,实现校企“双主体”。通过改革,课程既保持了前瞻性,也强化了实践性,有效促进了产学研用结合。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2025级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探索形成了“标准引领、产教融合、学生成长、特色亮点”相结合的“工贸方案”。这一方案不仅回应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战略要求,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微专业制度,推进智慧化教育管理,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奋力书写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贸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