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创新构建“一核四维 数智赋能”育人模式


发布时间:2025-09-21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21日04版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构建了“一核四维 数智赋能”育人模式,有效破解了高职定向军士生培养过程中的瓶颈问题,为新时代高素质军士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湖汽方案”。

构建“一核四维体系”

绘就军士成长路径

学校围绕“向战为战,为战育人”核心使命,突出实战能力塑造和装备实操能力培养,确保教育内容与军事实践紧密衔接。通过整合军地资源、深化教战融合,打破传统育人壁垒,锻造思想、作风、实战、技能“四过硬”的军士人才。这为“四维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清晰的价值导向和实践遵循。

思想铸魂,筑牢忠诚之基。学校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动思政教育从“课程化”走向“生活化”“场景化”,实现铸魂育人全程覆盖、全域渗透。打造“红军号”思政品牌,常态化开展红色讲坛、党史学习教育、读书分享会、红色思政微宣讲等主题活动,并开发配套数字化学习模块,将军士生思政学习从“定时定点”拓展为“随时随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累计组织万余人次赴彭德怀故居、左权将军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开展实景教学,在沉浸式体验中强化精神传承。设立“从戎大讲堂”,定期邀请优秀军士代表等举办专题报告会,增强军士生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全面推行思想导师制,为每名军士生配备思政课导师,实施“一对一”精准引导。扎实的党建与团建工作为思政育人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军士生党员数量从2018年的19名增长至2025年的80余名,形成较为完善的党员发展梯队。2021年,军士教育学院团总支获评“全国活力团支部”。

作风塑形,淬炼优良品质。严把教员选派关,组建老中青结合、思想过硬、军事素质突出的专职辅导员与军事营长队伍,实施“全天候”准军事化管理。系统构建了作风养成制度体系,出台《军士生管理规定》《军士生综合表现月度量化考评办法》等20余项制度,从行为举止、日常称谓、军营礼仪等细节强化规范。以队列训练和内务整理为日常抓手,严格日常养成,培育军士生纪律严明、担当奉献、不畏艰难的优良作风。依托智慧校园平台,为每名军士生建立电子成长档案,全程伴随式采集日常表现、任务执行、团队协作等数据,构建动态可追溯的作风素养画像。

实战砺兵,锤炼实战素养。打破校园与军营壁垒,构建军民协同、虚实结合的准军事化实践育人场域。通过系统化的入学军事训练、日常基础训练、暑期强化集训及校外基地驻训,扎实打牢军士生军事理论基础与单兵基本技能。注重在真实任务中淬炼:组织军士生协助参与地方联合演训、抢险救灾、应急处突等任务50余次,推动其角色由“受训者”向“战斗员”转变,实战心理素质、应急指挥与协同能力得到实质性跃升。同时,积极承担区域国防教育,累计为30余所院校逾20万人提供新生军训与国防科普服务。

专业强能,锻造胜战本领。坚持“以赛促学、以证促学”,将高水平竞赛作为检验教学成效、推动教改深化的重要平台,组织军士生积极考取各类专业技能证书。近年来,累计获得国家竞赛金奖或冠军12项,省级及以上奖项91项。引入虚拟仿真、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智课堂”,支持学生在低风险环境下开展高强度、重复性技能训练。将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学,构建动态更新的“模块化智课程”体系,确保专业技能培养紧贴军事装备与技术发展前沿。

数智技术赋能,重塑育人生态

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驱动育人模式系统性变革与生态重塑。运用VR/AR构建沉浸式红色教育场景,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依托数字孪生技术对复杂装备进行高精度仿真,辅助拆解学习与故障排查;AI算法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与自适应练习,提升专业技能习得效率。依托智慧校园平台,革新评价体系。融合过程性评价与增值性评价,实时跟踪军士生成长轨迹,量化分析进步幅度,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多维度综合诊断,推动培养模式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从结果考核走向过程监测与科学预测,显著提升了育人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与持续改进能力。

经过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定向军士生培养结出丰硕成果。学校累计向部队输送合格军士2500余名,入伍优秀率居全国前列。多名毕业生赴非洲执行维和任务,3人荣立三等功。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部分毕业生入选火箭军、网络空间部队等方队,展现了过硬的综合素养。学校的探索,不仅为强军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军士,更开辟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新时代军地协同、精准育人提供鲜活案例,为回答好“为战育人”时代答卷贡献坚实的“湖汽智慧”与“湖汽方案”。(瞿维中 陈翘楚 邹瑞睿 沈言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