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


发布时间:2025-09-19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19日10版

近年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着眼于新时代“德技双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积极构建“铸魂—赋能—固本”三维育人体系,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铸魂:以匠心传承厚植精神沃土

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是对其内涵的精准概括。思政教育从精神内核、文化基因、政策导向等多个层面推动工匠精神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筑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思想根基。

推进工匠精神与专业教育深度契合。学校坚持把思政育人与专业育人统一起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技能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通过深挖各专业的德育元素,打造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将蕴含其中的工匠精神深度融入课堂。强化工匠精神示范效应,弘扬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增强学生对技能价值的认同,实现思政教育从“知识传递”向“价值引领”升华。搭建技能比拼平台,以“弘扬工匠精神,建设健康广西”为主题,开展了广西首届职业健康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全面提升职业健康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为广西职业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推动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区域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融入思政课教学;邀请壮医文化传承人授艺传道,让学生感受传统工匠文化的魅力;协同专业教学,开展各类学生作品创作技能比赛,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的有机融合,通过“技艺传承+思政浸润”模式,有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基因,培育兼具文化自信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用工匠文化视窗照亮学生职业人生。在“制造强国”战略引领下,国家持续出台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大力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通过构建德能并重、岗位适配的人才选用机制,贯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完善技术人才培养政策体系,赋能工匠文化建设。坚持把思政育人融入工匠文化建设中,拓宽学生工匠精神视野,升华学生劳动精神境界,照亮学生未来职业人生。

赋能:以匠艺淬炼激活发展动能

坚持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将工匠精神具象化为可操作的职业标准与技能要求,构建“教学—实践—创新”全链条育人机制,实现“匠艺淬炼”与区域发展动能的深度耦合,推动工匠精神从价值理念转化为实践动能。积极开展课堂革命,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沉浸式教学,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职业素养。马克思主义学院带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深入养老院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将“关爱、责任、专注、精准”的服务理念融入到具体操作中,实现了工匠精神在养老服务领域的生动诠释。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讲授,而是延伸至行业现场,在服务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完成价值传递与技能内化,进而为区域养老服务业输送了兼具人文情怀与技术专长的高素质人才,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固本:以匠品塑造筑牢长效根基

学院思政教育以制度创新锚定价值坐标,以文化浸润重塑集体认同,通过评价体系改革、精神信仰培育等途径,建立“制度保障—文化涵养”的双螺旋结构,将工匠精神从个体行为准则转化为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成绩单”工作,将技能竞赛获奖、创新专利等纳入考核,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整合企业反馈、课堂表现等多维度数据,生成工匠素养“职业画像”,为学生提供精准成长建议,推进评价体系的科学转型,实现评价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的跨越;改变传统思政教育“灌输—接受”的单向模式,通过文化符号的仪式化建构、榜样叙事的场景化传播、传统技艺的活态化传承,将工匠精神转化为内在价值追求,实现文化浸润价值升华;广泛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组织劳模、工匠代表走进院校宣讲,通过其亲身经历激发学生对劳动和技能的热爱,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形成“一堂课、一生志”的育人链,将工匠精神升华为学生终身职业信仰。

学院以工匠精神赋能思政教育为路径,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文化传承筑基、产教融合辟径、制度创新保障,促进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育匠人”与“塑匠心”的有机统一,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杨洋 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