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芯”铸魂 资源联动 课堂淬炼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创建职业教育“大先生”培养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9-18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18日08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任。2017年以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培养土建类职业教育“大先生”进行探索,在机制建设、生态塑造和成长路径方面形成了“匠‘芯’铸魂、多元协同、七环四化”的职业教育“大先生”培养新模式。

匠“芯”铸魂,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资培养机制

一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好学生成长引路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教育、激励、考核和惩处机制,创新师德师风教育方式,开发优质师德教育资源,设立“江崇奎教育奉献奖”和“沈洪奖教金”等,以点带面,辐射带动,鼓舞每名教师通过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6人获评省级优秀教师,获得“四有”好老师等荣誉,累计评选出100余人次师德师风优秀标兵等。

二是增强教书育人智慧,做好学生成才的指路人。学校通过素质提升培训项目、企业顶岗实践和校企协同教研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提升学生将知识习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增强学生对职业使命的认同感。学校毕业生累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国家优质工程奖等荣誉182项。

供需匹配、资源互补,塑造多元协同的师资培养新生态

一是跨界协同,打造土建类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共同体。跨区域组建“1+4+N”土建类职业院校师资培养协同共同体——1所牵头院校,成员涵盖院校骨干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和政府部门人员4类主体,因共同体的示范引领和影响作用,可吸纳同专业领域的省级、校级创新团队进入共同体,形成N个利益个体的开放式协作网络。通过协作、沟通和有效管理,建立协同运行机制,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发展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基于共同体建设,学校成为国家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土建施工类)培养基地,建立了20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16个智能建造现代学院等师资培养平台。

二是分类设计,建立四级师资分层培养体系。针对行业人才培养标准模糊、层级断层问题,学校构建专业课教师四级培养体系,为教师绘制能力画像和成长路径。在横向维度上,“未定级”要求有工程项目实践经历;“初级”侧重“双证融合”,要求教师具备行业执业资格与教学基本能力;“中级”强调“双能提升”,需在课程开发与技术服务中展现实践带教能力;“高级”突出“示范引领”,以领军人才标准衡量其在产教融合、国际交流中的引领作用。在纵向维度上,同步搭建“青年英才—专业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梯队培养框架,标准化、结构化、个性化相统一,从新入职教师到职业教育“大先生”,每个成长阶段都有清晰的能力指标要求。学校专业课“双师型”教师占比达68.5%,建有国家级别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师资培养平台12个。

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课堂“七环四化”教师教学改革新路径

一是有组织地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依托名师工作室、教学团队和培训基地,以专业为单元,跨区域组建多元主体的教学工作坊,以专业的课程教学教研为主要任务,以创新专业教学法为主要目标,组建校企课程教学团队,聚焦某一门课程和某一类别课程,通过解析“专业—课程—课堂”的能力培养结构,研制课程教学方法和专业中某一类别课程的教学方案,编制专业教学法,开发课程、实践项目和多形态教材,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资源开发应用能力。

二是有组织地开展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明确岗位能力要求与学生学情特点,研制课程教学方法与类别课程教学方案,推动“七环四化”课堂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任务分配—资源整合—情境创设—协同实践—多元评价—问题诊断—迭代改进”七环节教学流程,实现教学内容任务化、环境情境化、评价过程化、教师能力进阶化。AI与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开发伴随式教学支持系统,实现学情智能分析、资源精准推送和过程性评价,助力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化学习。

三是有组织地开展教师教学研究。针对新技术如何融入教学、技术研究成果如何转换为教学资源等教学问题,学校组织开展工作坊集体教研,形成教学改革方案,解决课堂教学内容更新和讲授问题。通过集体备课、课堂展示和教学竞赛等活动,评选典型案例并进行推广。针对一门课程教学立项一个教学改革课题、一个专业课堂教学立项一项教学改革项目,实现“研究—实践—总结”螺旋递进,实施教学改革项目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跃升。

(王艳 胡驰 杨转运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