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链四阶五维合 赓续非遗传薪火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系统化培养非遗人才
发布时间:2025-09-09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9日10版
在资江两岸与雪峰山麓的文化沃土上,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扎根湖湘,以“融合育人”理念推动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深度耦合,实现从“技艺传授”到“文化育人”的跃升,并构建“三链对接、四阶赋能、五维支撑”的育人模式,探索出职业教育赋能非遗活态传承的特色路径。
“三链对接”织密“教产创”闭环
针对非遗“教育与产业脱节、传承与创新割裂”的痛点,学校以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传承链深度对接,促进非遗活态传承。一是教育链对接产业链,调研12类非遗核心岗位,拆解“纹样设计”等186项能力指标,绘制“非遗岗位能力雷达图谱”,开发“花瑶挑花基础针法”等16门模块化课程。学生为滩头年画设计国潮包装、为都梁药香研发伴手礼盒,实现“课堂所学即岗位所用”,打破“学用两张皮”。二是创新链对接非遗传承,联合花瑶挑花传承人奉雪妹、滩头年画传承人高腊梅及本地文创企业,成立非遗产业学院,构建“企业提需求、学校搞研发、师生出成果”机制。药学专业优化都梁药香留香技术,设计专业将花瑶“太阳纹”融入文创作品,瑶创文化·花瑶非遗挑花首饰品荣获“2024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量产销售额超50万元,破解非遗“小作坊”瓶颈。
“四阶赋能”锻造“非遗薪传匠”
学校遵循“技文兼修”规律,以“技艺筑基—文化解码—价值浸润—创新转化”四阶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一是技艺筑基,依托“大师亲授空间+数字虚拟工坊+传统技艺研习社”,实施“师徒制+模块化”双轨教学——“一徒四师制”教学邀非遗大师传技,模块化教学借科技拆解复杂技艺,助力学生掌握非遗基础技艺。二是文化解码,通过“湖湘非遗文化概论”课程与博物馆研学,解析挑花纹样与“呜哇山歌”的文化关联,让传承扎根文化本源。三是价值浸润,组织学生深入花瑶山寨、滩头古镇,与非遗传承人同吃同住,整理老纹样、记录古法工艺,涵养非遗守护情怀。四是创新转化,依托“非遗创新创业中心”实战,建立“花瑶纹样数字档案库”,2024年各类文创电商销量超2万件,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五维支撑”筑牢办学屏障
学校构建“课程、平台、师资、评价、数字技术”五维支撑体系,为非遗育人注入动能。一是课程支撑,紧扣花瑶挑花、盘扣、剪纸等,开发8门特色课程,2门被纳入专业核心课程,《服装电脑设计》获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二是平台支撑,建立“邵阳非遗创新工坊”“数字化传承实验室”,配备传统实训工具与3D扫描仪、AI软件,实现“传统+现代”有机融合。三是师资支撑,15名非遗传承人任兼职教师,形成“师傅教技艺、教师传方法”的格局,获批“湖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四是评价支撑,建立“技艺+创新+市场”三维体系,由传承人评技艺、企业评价值,倒逼“传承与创新兼顾”。五是数字技术支撑,开展数字非遗项目,建立“纹样库+技艺视频库+3D模型库”“三位一体”资源库,累计采集非遗技艺视频、图片5000余个(张)。
传薪数载,实绩显著。非遗相关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连续3年超95%,20余人创办文创工作室,带动50余名传承人增收;学生获得全国设计大赛奖5项、省级奖15项,学校获评“全国工商联人才中心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
“三链对接”焕新章,“四阶赋能”育栋梁,“五维支撑”筑屏障,学校的非遗传承让年轻人“愿来、学会、能用、有前途”。这一模式不仅为湘西南非遗注入青春动能,更为全国职业教育赋能非遗传承提供“可复制”的鲜活案例,让非遗在乡村全面振兴与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新征程中绽放光彩。
(邓政 曾绮云 谭敏 刘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