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三维”贯通育工匠 专创融合赋新能


发布时间:2025-09-1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10日03版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创新构建“三维贯通、三大课堂、双师双能”的专创融合实践教学体系,经过10余年的探索,教学成效显著。该体系以服务山西省农林行业为定位,重构“知识结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的能力培养框架,通过“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拓视野、第三课堂强实战”的全场景联动,着力培育兼具工匠精神、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维贯通”

筑牢“专业+创新”能力根基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成果获学生一致好评,专业学习不再只是按图接线、按示例编程,而是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项目。一个“AI林区虫情监测”项目,会拆解为多门课程的阶段性任务,让学生在迭代中深化理解。校企共建的14个专业实训室、10个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更让农林行业特有的技术案例与难题,成为课堂教学的鲜活素材。

学校以“信筑匠心”为引领,构建“知识结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发展能力”三维贯通能力培养架构。其中“知识结构能力”聚焦农林特色场景导入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建立技术知识体系,发现技术应用痛点;“专业实践能力”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从复刻农林行业成熟的电子信息项目起步,逐步自主开发智能软硬件应用;“创新发展能力”延伸至商业价值转化,要求学生为自己的创意项目撰写商业计划书,实现“技术方案—产业价值”的跨越。

“三大课堂”

构建全场景专创融合育人矩阵

学校“三大课堂”协同联动让实践育人走出教室边界,形成“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拓视野、第三课堂强实战”的立体化培养格局。

“第一课堂”深化专创融合教学改革,让传统实训室变身创新实验室。学生通过“问题式+项目式”学习,在“思考—实践—验证—迁移”的模式下,自主设计技术方案,在反复测试中掌握核心技术。

“第二课堂”跨界拓展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在学校聚创工坊社团里,物联网应用技术、智能产品开发、大数据技术专业学生跨界协作,将AI林区虫情监测项目的技术设计得更智能化、更人性化。年均40余场的技术沙龙、丰富多样的校内竞赛活动,让4000余名学生在众多平台上实现“人人皆可出彩”。

“第三课堂”延伸打通从校园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学校与山西中北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共建“晋创谷”大学生创新项目孵化基地,与山西省物联网产业联盟、北京京胜世纪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达成创新项目孵化协议,为学生创新项目提供企业导师指导与实践验证场景。三大课堂有机协同构建专创融合育人体系,促进440余个学生创新小组在实践中成长。

“双师双能”

提升教师队伍实践教学引领能力

“教师既要会讲课,又要会比赛,更要能带项目。”这是学校对“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的通俗诠释。学校出台职称评聘、岗位竞聘、绩效分配、项目支持政策突出实践教学贡献,有效激发教师内生动力。校企协同,通过教师企业顶岗实践、技能证书培训认证、引入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打造结构化“双师”教学团队。学校依托教学实践、竞赛参与指导、教科研反哺,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设计与创新实践指导“双能”水平。

学校信息工程系教师团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共计获奖56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奖项4人次,获省级一等奖8人次。该团队近5年主持参与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天然气数字化综合业务平台、智能网关监测云平台等多项横向课题,教师从“讲台授课”拓展到“项目导师”。12名教师成长为“双师型”人才。

目前,学校成果已辐射至46所院校,学生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7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8项、省级金奖(一等奖)24项。学生申请专利34项,软著9项,专业对口就业率达81%,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多名学生创业扎根农林领域。

未来,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将持续深化专创融合,让更多带着“农林基因”的电子信息人才,在服务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的赛道上绽放光彩。

(作者:安波、俞晓莉、张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