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先,五育融合” 探索《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03 浏览量: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落实国家要求,以“鸿雁文化”石邮品牌为指引,以一代一代学生“鸿雁”品格培养为目标,探究形成“德育为先,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路径,为邮政企业打造了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能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品牌理念

《劳动教育》是学院各专业学生均需接受的通识教育类专业必修课程,共16课时,是学院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强化“鸿雁”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学院秉承“真正的劳动教育必须要有真实的劳动实践”这一理念,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试点改革并推广,坚持立德树人,把握育人导向,坚持“五育融合”教育模式,以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实践活动为教学改革重要抓手,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技能,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切实培养出适应邮政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具体做法

(一)“德育为先,五育融合”——教学设计主线

参考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文件精神,结合各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劳动教育》课程“理论基础+实践拓展”两大教学模块、设置八大教学任务;根据专业特点与学生生活实际,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对接行业和企业需求,设置多种形式劳动,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劳动技能,实现“想劳动”-“会劳动”-“勤劳动”-“爱劳动”的观念转变与行动路线,推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贯通融合,探索构建劳动教育新模式。

图1 课程结构图.png

图1 “德育为先,五育融合”《劳动教育》教学框架

(二)以德育人-推崇赓续传承的劳模精神

学院聘请邮政企业劳动模范担任兼职政治辅导员,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劳模情怀、学习劳模精神;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邮政劳模、优秀毕业生、师德标兵、最美石邮学子等先进典型,营造学典型、追先进的校园新风。发起“清明祭先烈”的倡议活动,学生代表赴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祭先烈,学习先烈革命精神,不忘烈士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

(三)以勤为本-推崇勤恳做事的劳动精神

纲要中提出,“生产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雨生百谷”的谷雨节气,课堂搬到了“种植基地”-花房。花房师傅细致讲解花卉养护知识,课程教师带领16个小组进行选土、育种、种植、浇水等实践,两个月的悉心养护迎来了“生菜丰收季”。通过生菜种植体验,学生学会蔬菜种植技术,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实现从“会劳动”、“勤劳动”到“爱劳动”思维意识转变。

图3 生菜种植.png

图2 参观学院“种植基地”与谷雨节气“生菜种植记”

(四)以俭修身-强化厉行节俭劳动意识

为进一步引导同学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养厉行节俭的劳动意识,增强勤俭节约意识,课程组织“光盘行动从我行”的倡议活动。学生们“搭小组,共行动”,不仅将每一餐的食物利用好,更将“适度、健康、担当”的消费理念根植于心,唤起爱粮节粮意识,形成厉行节约的社会风尚。

(五)以创启智-创新性专业劳动激发学生智力

课程组将劳动通识知识与学院特点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职业劳动技能水平,激发学生们创新创造意识。

课程设计了“鸿雁”文化之银行卡面设计教学模块,通过创新性专业劳动激发学生智力。通过小组集体讨论与智慧碰撞,学生们设计出“鸿雁”邮筒、“纺织仕女图”、“禾下乘凉梦”等主题卡面。学院鸿雁文化的传承,给课堂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传授职业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强化学生们“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图5 银行卡面设计.png

图3 “鸿雁”文化之银行卡面设计

(六)以技促学-劳动技能提升职业能力

为提升学生职业技能,课程设计了“劳动产品展销会”教学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亲自动手制作编织手链、手工花束、麻薯、奶茶饮品、黏土玩偶等产品,并在课堂中进行现场展示与推广,课程中评选出了“营销达人”。同学们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搭建产品客户群,采用微信营销、现场展销、私人订制等多营销渠道提升商品销量。

教师持续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感悟心得,强化学生的获得感与成就感,凝练形成“勤奋、务实、进取”的石邮精神。打破僵化思维方式,不断突破自我,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立足实践的创业精神。

三、获得成效

(一)转变思想观念,发挥“育人”本质

为课程赋能:以“课”为基石,落实“育”才目标。通过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让劳动教育的效果发挥到实处。借助劳模大讲堂、蔬菜种植记、创新银行卡设计、劳动技能大比拼等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获得劳动体验的同时,渗透劳动感悟。课程实施后,实现了学生“想劳动”-“会劳动”-“勤劳动”-“爱劳动”的观念转变与行动路线。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效果,加深劳动的认识,更要涵养奋斗精神,发挥劳动的育人作用。

(二)完善劳育评价体系,建立综合素质档案

结合课程教学重构内容,课程组设计了系列化的过程性观测和记录量表,持续记录评估学生参加劳动的过程,尽可能全面、客观记录学生实际表现,统计学生参与各类型劳动的学习时长,收集整理课程期间的相关劳动作品、阶段性学习成果,构建“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生生互评”的三级课程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并纳入课程综合素质档案。

(三)推进课赛融合,实现劳动与专业技能融合

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激发了学生们在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兴趣。河北省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院学生团队获职教赛道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0项。大学生劳动技能竞赛中,金融专业学生获得学院团体“一等奖”。从出力流汗到领悟劳动精神,是劳动教育的价值根本

(四)落实“走出去”战略,建立院校合作机制

总结、凝练团队建设成果并进行转化,推广应用于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践中,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可复制推广的职业劳动教育教学模式。该教育模式的部分内容被收录到2023年劳动教育学会智库报告,为全国院校劳动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积极落实“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国内其他院校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学院职业技能人才的竞争力。

四、反思改进

在设计实施《劳动教育》课程中,课程组遇到了诸多难题,如劳动场地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等,也进行一系列改进措施。

做好顶层设计,强化课程实施。扩大劳动教育课程组,吸纳优秀的专业课教师承担劳动教育课程,做好顶层课程设计。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政策,积极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社会责任,课程改革助推学生自主“走入课堂”,发挥主体意识、强化创新精神和提升实践能力。

整合教学资源,搭建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拓展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元氏县揽紫沟劳动教育基地。学生们通过种植“辣椒、四季豆”等体验劳动喜悦,感悟劳动价值。基于校情、学情,积极主动整合校内其他部门的场地资源,为学生们划拨出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优化教学内容,紧跟邮政行业前沿。持续跟踪邮政行业创新竞赛,将创新性设计纳入课程教学内容,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路径,从品格塑造与观念引领方面,依托劳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孙 倩 王津津 周淑芬 崔婷玉 刘婷婷 齐盼茹 刘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