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电梯专业推动“标准引领、资源适配、智能质控”改革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10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10日08版

《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到2025年,累计不少于500所职业院校、1000家企业参加项目实施,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联合西继迅达电梯有限公司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以现代学徒制为抓手的现场工程师培养,探索构建“标准引领、资源适配、智能质控”电梯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行业需求,完善一套标准体系,开展人才培养

为了培养出与电梯产业发展需求吻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积极与西继迅达电梯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根据国家电梯特种行业职业资格标准、教育部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电梯工程技术)、《职业教育专业简介(2022年修订)》以及行业急需人才标准,制定了《电梯装调维保岗位标准》《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毕业生质量标准》《课程标准》,并配套开发了《专业教学规范》《课程教学规范》等一套标准规范,并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每学年动态调整优化标准内容一次,始终保障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对接、与产业发展同步。

基于标准引领理念,强化三个对接,优化课程教学

为了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学校以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为引领,选取真实生产项目、竞赛项目、取证考证项目,构建项目案例库。以生产实际中典型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检验检测项目案例为载体,将岗位知识、技能、素养要求融入教学内容;按照项目工作流程步骤设计教学任务;引入特种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分解标准内容,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特种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学生毕业即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资源适配思路,强化四个适配,优化教学资源

为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学校从职业归属感、知识架构、操作技能、研发水平、数字素养等维度出发,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基于“互联网+”思维,开发“数字孪生”虚拟情境资源、多岗轮训的实场资源、居民小区和工厂企业社会实践资源;根据产业升级要求更新改造升级实训设备;选取代表电梯行业发展前沿水平的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在资源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人才培养、员工培训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引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技术标准、企业精神,优化改造实训育人环境,推进“师资队伍素养与教育家精神适配、实训条件与产业技术适配、合作企业水平与行业发展前沿适配、育人环境与企业真实生产适配”的“四个适配”资源建设。

着眼智能质控,健全一个评价系统,常态化诊断改进

能否构建健全完善的评价系统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学校通过数字赋能深入推进评价体系改革,构建了“点、面、体”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全过程智能监控系统。在课程每一教学任务中设置知识、能力、素养质量监控“点”,重点考查学生对任务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做到查漏补缺。在每一门课程设置该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质量监控“面”,着重考查学生对每一门课程的各个任务点的整体掌握程度。以《毕业生质量标准》(画像)为依据,构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达成度的监控“体”,客观衡量人才培养实际质量与预期目标的吻合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智能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实施“点、面、体”结合的全时全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从而实现培养过程有记录、可回顾,问题有反馈、可还原,评价结果有依据。通过智能质控系统,学校能够精准把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技能掌握程度,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资源、强化实践教学。这种常态化诊断改进举措,可持续提升育人质量。

未来,学校电梯专业将依托“标准引领、资源适配、智能质控”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紧密贴合校企合作需求,深度服务行业发展。通过“识岗—跟岗—轮岗—定岗”的实践路径,助力学生精准洞察自身优势与短板,进而有的放矢地优化学习路径,精心擘画个人发展蓝图,全方位提升专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

(刘青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