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岗培训”到“在岗培训”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建筑产业工人“工地课堂”培训模式
发布时间:2025-09-03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3日08版
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开展高效培训对提升工人技能、推动新型建造方式应用至关重要。为了解决脱岗培训与生产实际脱节导致的“工人不愿培、企业不愿供”难题,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立足现实,创新推出“工地课堂”在岗培训模式,实现“培训不离工地、成长不离岗位”,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改革举措:系统构建“工地课堂”在岗培训新体系
(一)“传统民工”变“产业工人”:标准源自工地,编制立体化培训标准
针对标准体系与能力需求存在结构性错位的问题,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系统梳理建筑工人职业发展路径,聚焦技能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与专业管理人员3类群体,对接国家职业标准与认证体系,编制了13个配套培训与考核大纲,包括《湖南省建筑业企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岗位资格考试大纲》和《长沙市智能建造新“十大员”岗位培训及考核细则白皮书》,构建了分类、分岗、分级的立体标准体系,实现工人职业成长贯通。
(二)“课堂清单”变“岗位工单”:课程贴近工地,创建在岗化培训课程
针对培训课程与岗位生产存在实质性分离的问题,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建筑湘军”为目标,以真实施工任务为主线,系统构建“岗位素养—岗位技能—岗位创新”3类课程。岗位素养课依托在线平台开展安全与质量意识培训,实现随时可学、可测;岗位技能课采用工单式模块化设计,为不同岗位定制“任务工单”“操作详单”“项目清单”等实岗训练内容,创新“以岗代训、轮岗轮训、在岗集训”模式;岗位创新课以智能建造技术应用为重点,推出“工人点单、项目配单”研讨课程,真正实现“所学即所用、培训即生产”。
(三)“学校讲堂”变“工地课堂”:课堂搬到工地,搭建工地化培训课堂
针对培训环境与工作场域存在空间性割裂的问题,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整合校企资源,构建了“孪生工地+实操工位+研创工坊”“三位一体”的实景课堂。“孪生工地”运用AR/VR与数字孪生技术开发虚拟仿真系统,支持移动学习,实现56个关键工序、16项特殊工艺和8类复杂工况的沉浸式实训;“实操工位”在100个示范工地设立“技能加油站”,年均实景培训超1.2万人次,实现“做中学、训中改”;“研创工坊”由校企混编导师带领工人开展技术攻关,已形成32项可推广工法专利与标准,有效推动工艺优化与技能创新。
(四)“认证管理”变“全链管理”:管理赋能工地,实施全链条质量监控
针对证书与能力不匹配问题,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构建“过程管理—成果应用—质量改进”闭环机制。依托“慧匠通”平台与劳务实名制系统对接,建立“一人一档”数字画像,动态追踪12项培训数据;推行“1+N”多证集成制度,将培训成果与岗位、薪酬、晋升直接挂钩;通过师生“双向评价”机制实现实时反馈与动态优化,形成“教学相长、质量互促”的良性循环。
实施成效:实现从“技能提升”到“模式引领”的辐射效应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累计培训建筑产业工人超20万人次,发放各类岗位与特种证书10万余份,显著提升了工人技能水平与职业认同感。学院代表就该模式多次在省级工作会议作经验交流,被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及相关机构作为全国建筑产业工人培训改革优秀案例,列入政策参考与典型汇编,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与辐射效应。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工地课堂”模式,真正实现培训与生产深度融合、能力与认证协同发展,为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培育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南方案”。
(李曾辉 卜璞 黄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