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理职业学院:融入区域发展格局 培养高技能人才
发布时间:2025-09-02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2日07版
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的广东文理职业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把培养区域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导向,扎根县域办一流职业教育。学校以产教融合为纽带,以人才培养为桥梁,努力成为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探索特色育人模式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锚定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秉承“生态文理,人文文理,特色文理,品牌文理”的办学理念,实施“一环境”“二体”“三全”“四方”“五要素”“六融合”“七素养”的“1234567”特色育人模式。“一环境”即环境育人。学校打造了千亩园林式生态校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尽显岭南特色,也彰显了学校“情智共生、文通理达、格物致知”的育人理念。“二体”即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产教融合育人。“三全”即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四方”即政府部门、企业、学校、行业四方协同育人。“五要素”即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5个教学关键要素。“六融合”即“产学研转创出”融合育人,其中,“产”是指专业(群)建设对接产业链,“学”是指围绕县域主导产业打造学校特色专业,“研”是指服务企业特别是县域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转”是指科研成果转化,“创”是指师生创新创业,“出”是指职教出海和社会服务。“七素养”即培养“人文底蕴、工匠精神、终身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工智能”七大素养。
精准锚定县域产业链
重塑人才培养逻辑
学校建立动态专业调整和课程响应机制,紧扣区域产业发展脉搏,形成了“家电制造产业链、热带农业和岭南养殖链、海洋工程与技术链”“三链融合”的专业群和课程模块。
“家电制造产业链”对接“中国小家电产业基地”“中国电饭锅之乡”——廉江市的产业发展需要,成立小家电研究中心,设立智能家电设计与制造专业群。“热带农业和岭南养殖链”对接廉江红橙这一特产和湛江鸡这一地标美食,与企业共建“红橙产业学院”和“湛江鸡产业学院”。其中,“红橙产业学院”采用“三三制”培养模式。以参加“岭南红橙杯”创意营销大赛为主线,通过3个月在校学习理论、3个月企业实践、3个月项目孵化,实现递进式培养。学校开发“红橙全产业链”课程体系,涵盖品种改良、智慧种植、冷链物流、深加工、电商营销等模块。“海洋工程与技术链”对接广东和湛江的高质量发展需求,布局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港口物流管理、海洋低空经济等海洋特色专业群。
实施空间重构和资源置换
破解县域资源分散困局
学校构建实训楼、创业园、企业车间、政府部门场地“四空间融合”轻资产模式,以资源联动破解县域资源分散困局。推动企业车间进实训楼,节省实训设备投入;推动政府部门场地“教育化改造”,降低学校基建成本;邀请企业进驻创业园,降低学校师资成本。
通过资源置换,学校努力构建“零成本”协同生态。中小企业提供设备和导师,实习生和毕业生则优先前往这些企业开展实习与就业;学校组织师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一线生产,并从中获得研发收益与营收分成;政府部门开放公共设施,以此换取学校定制化的技能培训服务。通过这一系列举措,“高职教育—产业—民生”“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共生体系逐步形成。
目前,学校建有具有示范性的科技实训大楼,其规模和水平在广东省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建有可容纳近百个创业团队进驻的创业园,现有6个校办工厂及300余家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共建了“华为ICT学院”“思榕订单班”;与企业共建数字化非遗工作坊,创建“大师工作室学分银行”,学生可通过参与非遗传承人项目置换学分。
依托“微”建设构建县域创新生态
打造县域经济发展共同体
学校通过微专业、微课程、微技术研发中心、微实验室、微车间等“微”建设的人才和技术赋能,构建县域创新生态。例如,“红橙产业学院”打造“红橙病虫害防护微实验室”,根据果农反馈的病虫害问题,学校师生团队快速响应,研发防治方案,联系企业量产生物农药,并由大学生在田间推广服务,帮助果农快速解决病虫害问题。目前,学校当选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单位,获批“湛江市绿色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依托自身的技术优势、智库储备与社会服务能力,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企业共同构建了县域经济发展共同体,打通了大学生在地化职业发展通道,实现了“企业降低成本—技术反哺教学—人才精准供给—产业升级”的闭环,学校也从“人才供应商”升级为“产业创新合伙人”。
(宣依娜 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