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产业需求 服务区域发展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智慧物流与供应链学院以“三向三合”育物流英才
发布时间:2025-09-03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3日10版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智慧物流与供应链学院现代物流管理教师团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持“研修并举、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共建共享”理念,坚守“立身、立学、立教”。面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物流产业蓬勃发展和数智化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团队确立了“对接主导产业、服务区域发展、赋能数智升级”的三维价值导向,构建起高职现代物流高技能人才“三向三合”培养模式,培育“知识交叉、技术跨界、能力多域”特质的现代物流人才,为区域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向区域产业发展,“三元三辅、院港融合”,构建“资源聚合”产教矩阵
(一)创新产教协同机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团队以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导向,立足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战略支点,联合地方政府部门、龙头企业与区域高校,成立四川物流职业教育联盟、成渝地区物流与供应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依托联盟和共同体举办校企供需对接会,促使校企签订20余项合作协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聚合8个行业组织、22家龙头企业、32所院校资源,构建起政府部门、学校、企业“三元”主导和行业协会、研究机构、教育服务机构“三辅”支撑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为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孕育产教集成新生态,打造物流产业学院
团队充分发挥资源聚合优势,深化产教融合。依托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及联盟、共同体等平台,牵头成立中国西部现代物流学院,搭建产教融合新载体。学院以“园区+企业+学校”创新运营模式为核心,打破传统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推进资源共用、场景共创、课程共建、成果共享的协同育人工作,形成了产教“共生共长”的融合生态。
面向物流关键岗位,“动态调适、跨界融合”,打造“能力复合”课程体系
(一)动态调适专业群布局,适配产业发展需求
团队协同“政校企行研服”六方力量,组建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围绕“国家战略要求、职业教育追求、产业人才需求”,构建动态优化机制。设计了完善的产业关联度检测体系,涵盖产业规模、技术发展、人才缺口等6项关键指标。通过常态化监测行业动态以及定期深入企业实地调研,团队及时掌握行业新变化,动态调整人才培养定位、专业方向及课程体系,实现了专业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二)建设跨界融合课程模组,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聚焦区域主导产业物流需求,围绕仓储、运输、配送等全流程核心环节,团队精准对接关键岗位能力,绘制涵盖业务流程、技术应用、职业素养的岗位群能力谱系。开发“物流+”知识矩阵,将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跨领域知识融入课程,开设“追溯技术”“冷链物流智能管理”等跨界选修课程群,系统构建“能力复合”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实现知识交叉融合、技术跨界应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推进“双师”培养,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
团队建立“匠进课,师入企”的校企师资“旋转门”机制,企业聘请“产业教授”进车间,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实际问题;学校聘请“企业工匠”进课堂,将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案带入教学。通过双向交流,打造出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创新团队,为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校企共建产教融合教研室,联合“企业工匠”组建名师工作室,将企业案例转化为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面向物流智改数转,“实训筑基、空间贯通”,创新“数智融合”教学模式
(一)数智实训筑基,以“真场景+真任务”强化岗位实战
团队对接智能设备运维等核心岗位需求,建成16个配备先进数智化设施设备的智慧物流产教融合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工业级实训环境。团队开发32个“真场景、真任务”实训模块,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掌握数智技术,显著提升学生的数智技术应用能力。
(二)数智空间贯通,以“云平台+新技术”扩展教学维度
团队推进校企共建“数智教学云平台”,贯通“智慧教室+现场课堂+云端车间”三域教学空间。借助AI助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教学。在企业新质岗位设立现场课堂,让学生直面实际工作场景,了解行业新动态。借助VR/AR、数字孪生技术搭建云端车间,同步产业现场作业场景,学生远程参与企业生产,突破时空限制,贯通教学空间,丰富教学资源。
(三)数智方法革新,以“智评价+六阶法”提升教学质量
团队创建“三析四新五分六阶”教学策略,融入课程思政,推进“岗课赛证”融通。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次分析报告,进行过程、增值评价,建立“智能分析矩阵”,加强学生学习效果的研判。对接新标准、新技术、新岗位和新职业,实施分“阶段、岗位、学材、作业、辅导”的“知技—析技—试技—研技—提技—优技”六阶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成果显著,推动物流职业教育改革
近年来,团队先后立项“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和省级名师工作室;建成“一带一路”数字化人才培养实训基地、CSL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等3个国家级别基地,获评全国优秀产学研基地、四川物流杰出贡献单位等;领衔编制教育部门《高等职业学校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9项标准。团队成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别项目23项和省部级项目17项,承担国家、省级教研课题各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著教材与专著20余部,获得专利授权、软件著作权20余项;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230余项;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物流技术匠心人物、国家级别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和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德技双馨之星”等50余项荣誉。70%的学生入职行业龙头企业,用人单位认可度达96.4%,家长满意度达97%。
团队育人成果推动全国30余所职业院校物流育人模式改革,形成“头雁领飞、群雁齐翔”的格局,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川职经验”。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物流产业输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张强锋 史思乡 邓茹月 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