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阿雯热线” 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心理育人创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02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2日07版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心育新人,健康第一”的心理育人理念,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专业团队、创新育人载体,实施“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心理护航模式。学校13名心理咨询师组建“阿雯热线”,在线上线下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团体辅导等服务,积极构建“课堂—校园—社会”心理育人新生态,滋养学生心灵,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织密危机防控网
全领域推进整体布局。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党委领导、学工统筹、学院主责、辅导员主抓、学生干部协助”的工作模式,构建“预防筛查—危机干预—成长辅导—社会服务”“四位一体”智慧服务。2023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获评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心防案例获评湖北省平安校园“七防工程”建设高校组优秀案例。
全链条构建预警体系。学校加强重点时段防控,抓实“常态化普查+个性化摸排+精准化追踪+及时化反馈”工作机制,压实“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预警网络,发挥心理委员和寝室长“前哨”作用,有效识别学生异常情况,深化“一生一策”跟踪服务,守牢学生安全底线。
全方位架构防控闭环。学校着力提高师生心理危机识别的专业性、敏感性、有效性,编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南》《寝室长“心晴”守护宝典》,定期开展个案研讨,构建“及时发现—立即报告—问题研判—专业介入”快速通道,形成“监测—预警—干预—反馈”工作闭环。
筑牢育人共同体
建强互补团队。学校组建专兼结合心理育人团队,开展团体培训、个案交流、组团研究,近年来,承担湖北省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等30余项,获得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校本教材4部、专著2部,2名心理健康教师入选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1个工作案例入选“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提升大数据赋能平台”优质资源。
建好朋辈队伍。学校坚持每学期心理委员和寝室长轮训全覆盖、每月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全覆盖、每双周同伴教育全覆盖,学生骨干专业能力全面提升。两名心理委员的先进事迹入选全国心理委员风采展,并当选全国心理委员论坛主席团秘书处成员。
建优共育模式。学校推进“家庭—学校—医院”三方协作机制,畅通心理危机转介校地“绿色通道”,强化动态反馈和谈心谈话机制,深入实地调研,使各方协作关系更加密切,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凝聚育人合力。
构建成长立交桥
提供个性辅导。学校依托“阿雯热线”,立足校园,辐射社会,构建“5+2”“白加黑”全天候响应机制,形成线上线下双轨服务模式,分层分类开展团体辅导、在线答疑、专题讲座,在多个渠道延伸服务触角,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困扰。
开展陪伴服务。学校精准对接需求,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创设“解忧便利店”服务,开展“心晴放映机”“悦读充电宝”“烦恼便利贴”等互动活动,营造温馨的陪伴氛围,实现心理关怀“零距离”。该项目成功打通心理服务“最后一米”,获评全国高校学生会组织“我为同学做实事”精品项目。
推进数智赋能。学校建设学生全生命周期成长服务平台,推进数智赋能。依托心理测评结果、学业数据、行为轨迹、社交互动情况等信息,精准呈现学生心理画像,为学生动态提供咨询、导航、评价、建议等个性化成长服务,以数智技术搭建学生成长成才阶梯。
奏响健康协奏曲
创新情境化课堂模式。学校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线课程,融合动画、虚拟仿真等技术,将心理技能训练巧妙嵌入案例解析、情景剧模拟与实践环节,打造沉浸式、安全开放的互动课堂。13个教学案例在各级评选中屡获佳绩,《挫折心理》荣获首届湖北省高校心理短视频优秀作品征集大赛二等奖。
构建浸润式校园生态。学校实施“‘五育’润心”工程,培育“一院一品”特色项目,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趣味心理运动会、艺术疗愈体验坊等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微电影《一秒》获得湖北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二等奖。
拓展社会化协同育人。学校专业团队定期走进社区、企业、中小学,开展健康科普活动、主题团体辅导活动、社会调研活动,建成2个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基地。有效融入区域心理服务体系,参与省级专家服务队、市级心理救援热线平台专项工作,构建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园社会多维协作的育人新格局。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推动心理育人从单维培育变向全景育人、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经验驱动升级为数智赋能,构建了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现代化心理育人新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坚实心理支撑。
(魏俊桃 胡敏 杨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