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发布时间:2025-09-02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9月2日06版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仅有的一所省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校承担着湘西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历史使命,同时集合师资优势,立足专业,主持建设国家级别资源库。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实施“非遗活态传承”“数字技术提升”和“科教融汇创新”等工程,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学校将专业教育教学与非遗工匠培育相结合,构建“课堂筑基、文化化人、榜样示范、全程实战、创业孵化”等运行机制,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非遗工匠培育的“湘西模式”。

能工巧匠进入课堂

打造师徒传承模式

2014年,学校引进全国技术能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水云等能工巧匠,获批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建设土家织锦、苗画、苗绣、苗族挑花、蜡染、湘西木雕、纸扎、踏虎凿花8个项目的非遗大师工作室,1个民族服饰创新设计工作室。非遗大师工作室是带徒传技、技术攻关、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建设内容,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基于非遗传习所、非遗大师工作室、产业学院、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等平台,结合区域“文化+非遗+旅游”的特色,以学生成才为目标,将“继承传统、创新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积极探索“非遗大师工作室+项目+产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模块化“多级项目、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路径。

紧扣产业培育人才

做实多元育人文章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艺术学院自2008年将湘西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以来,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区域内产业链条完备、产业集聚度高、各类企业林立的优势,打通校企沟通桥梁,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将学生的作品变为商品。2022年,民族艺术学院与湖南花垣十八洞苗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共同研发苗绣文创产品,打造了团扇、电脑包、笔记本、养生锤等多款畅销商品。为缩短企业与学校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9月,校企双方签订共建产业学院协议,企业设计总监与校内教师、非遗大师同堂授课,将学校、企业、非遗大师三方评价以及学生制作产品的市场反馈同时作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构建湘西特色课程

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族艺术学院充分挖掘湘西当地非遗文化,开设“湘西民俗”“非遗概论”等通识课程,力求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厚植非遗文化底色。将土家织锦、苗绣、苗族蜡染等非遗技艺引入课堂,打造非遗传承精品课程。作为国家教学资源库“少数民族服装与服饰传承与创新”的联合主持单位,主持完成“民族服饰色彩设计”“苗族蜡染技艺”“苗绣技艺”“苗族服饰”“土家织锦技艺”5门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组织编写《土家织锦技艺》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教材,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扎根本土做强培训

社会服务大有作为

2018年,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获批文化和旅游部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参与院校,举办了“‘非遗+扶贫’湘西苗绣及服饰设计与制作”“民族服饰设计”“湘西苗绣创意产品设计”“蜡染创意产品设计”“苗绣及苗族服饰设计”“土家织锦创新产品设计”“蜡染旅游工艺产品设计”7期培训班,培养非遗传承领头人,实现“培训一人,带动一村”,为湘西州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成为区域技能人才培训的摇篮,彰显责任与担当。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民族特色职业教育是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生动实践。未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打开新的局面,为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熊智 祁雯 杨寒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