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5-09-01 信息来源: 苏谦、许辉熙、万健、彭丽、李达、赵新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四川具有多元地理单元、多维区域现实,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进程中,亟须破解乡村建设高技能人才供给侧困境、培养体系结构性缺陷、职业发展天花板明显等现实难题,助力乡村建设加速度提升。2022年“乡村建设工匠”正式纳入新修订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在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统筹指导下,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多元生源,实施“四融三化”OBE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具乡土情怀、强实操技能、熟项目管理、善沟通协调”的乡村建设高技能人才。
一、秉持理实一体、教学相长、终身学习,夯实理论研究基础
一是提出乡村建设高技能人才育训新理念。基于终身学习理论,贯彻高技能人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谋划,顺应乡土人才成长规律,紧扣新时代乡村规划设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新农房建设、人居环境整治、民间传统技艺传承,坚持党建引领、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提出“学习-就业-再学习”的理念。聚焦“在校时不愿干、刚毕业时不会干、就业后不能长期干”的问题,创新情怀、能力、发展“三链融合”培育模式,服务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青年建设家乡;服务四川乡村建设工匠技能提升和素养提高。多维展现乡村建设高技能人才以技术技能服务乡土、造福一方的新气象,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内核转化为可观、可感、可评的生动实践。
二是挖掘乡村建设高技能人才理论研究新路径。学校总结凝练乡村规划、藏区“1+2”、民族地区“9+3”高职单招以及“四类人员”高职专项扩招、德阳市中江县“新农村建筑工匠培训”“脱贫攻坚住房建设”等项目经验,2022年成为四川省14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之一(唯一无涉农专业学校),开启了乡村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征程。积极参与住房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乡村建设工匠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实施路径研究》《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基地建设管理研究》等课题研究。针对乡村建设人员结构不优、年龄偏大、农房建设质量不高、安全施工管理不规范的痛点,把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贯通起来、联动起来,进一步融合省级教改项目,深化新时代乡村建设高技能人才育训模式理论研究。
三是探索乡村建设高技能人才育训新体系。以新思想铸魂,一体推进教育引导和实践感悟,厚植乡村建设“情怀链”;以新理念筑基,实施“四融三化”OBE教育教学改革,解析重构“能力链”;以新标准牵引,政行企校协同构建育训机制,贯通“发展链”。以乡村建设工匠国家职业标准为锚点,建立了环节衔接、要素保障、分层运转的“乡村建设工匠”高技能人才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机制。“部省市县”政府部门统筹制定政策、资金支持,加强监管,协调行动。行业协调资源、指导培训、组织实施。企业提出需求、提供案例,选派骨干参与。学校落实服务、培育师资、保障要素、承办竞赛、反哺教学。助力四川乡村建设工匠轮训,打造覆盖工匠职业生涯初期成长、中期提升、长期发展的全周期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服务乡村建设工匠队伍职业化、规范化。
四川省乡村建设工匠省级示范班
二、融贯知识更新、技能提升、考核评价,构建多维教学资源
一是教学资源立体多样丰富。参编住房城乡建设部、人社部《国家职业标准》《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大纲》。首批开发“育训一体,岗教结合”的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全国通用教材。持续建设“建筑工程技术”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新建“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智能建造技术”2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展“技术标准-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的标准链建设,政行企校协同制(修)订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5 项,编写施工规程。完成住房城乡建设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乡村建设高技能人才视频课程”及题库建设(木工部分)。编制四川省乡村建设工匠考核大纲、课程及题库。出版《乡村建设工匠基础知识》等10部育训结合教材。新(修)订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3项、专业目录1项、专业简介以及教学标准17项。
二是实践基地彰显场域示范。紧密对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业态新方向,建成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1个、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装配式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入选教育部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获批四川省首批乡村工匠培训基地,立项智能建造四川产教融合示范项目。行企校共建四川省建筑产业工人培训基地1个、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个工种)、四川省职业技能大赛集训基地4个。升级施工放样演练场和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新建装配式建筑质量检测中心、建筑设备施工技术特色实训室。建成了“真实场景、开放共享、多能一体”高水平实训基地,为乡村建设工匠培训打造场域示范。
三是教学团队多元多型“三高”。坚持内外并举,深化“一站四室”,引进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推进“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教授工作室”协同建设,组建国、省、校“三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聘请劳动模范、省级技能名师、行业企业高工等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第一期乡村建设工匠师资培训班上作重点交流;受邀到杭州参加全国第一期乡村建设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并主讲基础知识和识图内容。15人进入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首批专家库,30余人获高级考评员资格。师资团队获“巴山渝水·和美乡村”设计大赛贡献奖。建设了一支技能精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教学团队。
多维教学资源
三、注重以训促赛、以赛促学、赛训提能,示范引领带动显著
一是多层级培训夯实平台基础。协办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全国乡村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和管理现场交流会”。接续承办四川省本级职业技能(乡村建设工匠)示范培训班(首批40人次)、乡村建设工匠遴选省级示范班(首批30人次)、“天府建筑工”品牌示范培训乡村建设带头工匠培训班等,融理论巩固、法治意识、质量安全、施工管理、实操能力提升为一体。先后在成都、德阳、乐山等地培训乡村建设带头工匠上千余人次。在培训点示范带动5000余户农房规范改造提升,助力青神县形成“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工作案例”。
二是多样化赛事提升实践技能。依托各级各类基地和完备的赛训场地、成熟的组织架构,先后协办2023年“川建工杯”职业技能竞赛(砌筑工)决赛、2024年“天府建筑工”四川省技能竞赛、2024年川渝第一届乡村建设高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不断激发乡村建设工匠的创新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技能动力。以国省级职业技能大赛、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以及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为抓手,不断提升能力水平。获评“全国技术能手”1人、“四川省技术能手”1人;获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银牌1项、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住房和城乡行业选拔赛三等奖1项。学生获职业技能大赛国家级奖项12项、省级85项。
四川省乡村振兴职业技能竞赛
三是多元化协同推进“三全育人”。贯通社会培训和校内育人“一训三融一支撑”,反哺培训质效。在项目实践中,构建农房工程建设会商机制,通过方案研讨、技术指导、质量把控,校企协同助力乡村建设工匠工程实践技术难题。在赛训竞技中,聚合四川省智能建造与维养产教融合共同体、四川建设职教集团、行业协会以及华西集团等多方资源,融理论探讨、技能实操、竞技比拼为一体,以赛促学、以训提能。在教育教学中,邀请乡村建设带头工匠走进学校实训教学场所,一对一指导、手把手示范、面对面对话,弘扬工匠精神,践行“三全育人”,引导莘莘学子走进乡村、扎根一线,在祖国广袤大地上书写乡村建设新篇章、绘制美丽乡村新蓝图。
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大乡村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供给维度、服务温度,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