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三个关键点
发布时间:2025-08-26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8月26日05版
中高职有效贯通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路径,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形成“五年一贯制”“3+2”中高职分段贯通、专本贯通和高本贯通等多样化的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拓宽了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但是,在实践层面仍面临一系列问题,亟须以高技能成长规律定标,以课程教材重构破壁,以质量保障固本,形成“能力进阶有依据、课程教材一体化、培养质量有保障”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生态。
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
夯实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理论起点
系统梳理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理论起点,是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基础和前提。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决定了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不能按照学科逻辑,而要依据技能的习得规律。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历入门新手、熟练者、胜任者、精通者最后到专家的过程,每个角色都是在前一个角色必备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延拓而来,这决定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呈现出起始培养年龄早、长周期接续培养等特点。
一是遵循宜早培养的原则。技能的培养需要经过初学、练习、熟悉、精通等多个阶段,一些对技能形成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尤其是部分需要较早介入技能训练、思维训练、知识学习的专业,应坚持“宜早不宜迟”。我国实施初中后分流,初中毕业生多为14—16周岁的未成年人,在这一时期开展职业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生涯发展观,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
二是实行长周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知识、一般技能以及特殊技能、职业素养等,需要经过长时间接续培养。同时,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并非知识与技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围绕生产实践、生产项目、生产产品将技能与知识不断耦合,通过反复量变达到质变。基于此,需要不同层次职业教育长周期接续培养,才能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构建一体化课程教材体系
把牢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突破点
中高职贯通培养的难点堵点是培养内容存在交叉、重复、断档、脱节等问题,需要以课程教材为突破口,构建一体化课程教材体系,避重复、强衔接、重实践。
一是课程内容有机衔接。不同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既有不同又相互衔接,中职侧重于操作层面,关注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高职专科强化技术控制层面,关注技术应用与流程管理,职业本科聚焦策略开发层面,关注产品的系统设计与创新决策。这决定了中高职贯通培养课程内容既要避免重复,又要有机衔接,紧密对接职业标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等,系统设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这三类课程自身内部的知识、技能存在层次性、递进性,彼此之间又存在交叉性和互补性,形成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内容体系。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注重夯实公共基础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强化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在职业本科阶段聚焦技术应用与创新,提高课程衔接的精准度,形成连贯有序、层层递进的课程链条,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素养的螺旋式上升。
二是教材内容环环相扣。职业教育教材要以校企双元联合开发、跨校合作开发为主。由职业本科、高职院校牵头,联合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围绕真实的工作场景、工作任务和产品,遵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原则,兼顾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和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律,系统创新教学内容载体,重点开发一批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探索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同时,根据产业发展、技术迭代对教材内容进行动态更新,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纳入教学内容。
严把中高职贯通培养质量
筑牢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落脚点
如何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当下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落脚点,要坚持规划引领,注重过程管理,实施多元评价,严把中高职贯通培养全流程。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在国家层面制定中高职贯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指导意见,各地在国家政策框架下,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确定贯通培养专业及学校。要精选专业,各地可依托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面向区域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选择行业岗位技术含量较高、专业技能训练周期较长、社会需求量较大且需求较为稳定的专业,开展中高职贯通培养。要精选学校,坚持“强强联合”,各地要选取优质职业本科学校、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优质中职学校,以专业为纽带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贯通培养。
二是注重过程管理。国家和省级层面要加强监管,通过定期调研、评估等方式,及时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了解学生发展需求,相应调整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学校,整合多方资源,实现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三是实施多元评价。“宽进严出”“多元评价”应成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评价原则,强化省域统筹,各省份结合区域高技能人才需求确定贯通培养规格,建立质量评估体系。一方面,积极开展过程性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在达成合作的中高职学校的共同规划下进行过程性评价,引入行业企业评价,从用人需求端对中高职贯通培养质量进行系统评价,综合考查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统一组织转段考试,提高评价的公信力。可采取“知识技能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转段升学考试内容以专业技能和中职学业水平测试为主,兼顾综合素质评价,由中职学校与对口高职、职业本科学校共同制定,形成中高职贯通培养的“闭环”。
(作者:徐晔,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天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