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为魂,以建为基——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8-20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时代背景下,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红砖青年”暑期社会实践队以“党建引领+专业实践+文化传承”为核心,于2025年7月深入金华市各政校行企,入驻金东区澧浦镇郑店村及周边村镇,开展了为期15天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实践队聚焦“红色文化铸魂、建筑科技赋能、乡村服务暖心”三大方向,将建筑专业特色与乡村实际需求深度融合,用青春力量激活乡村文化基因,用专业技能助力乡村建设发展,成为暑期“三下乡”活动中亮眼的青春名片。
青春有我,筑基“研”行:红色基因筑根基,建筑科技护文脉
“保护好古建筑,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红砖青年实践队将红色文化传承与古建筑保护作为实践首站。
在7月1日进驻澧浦镇郑店村后,队员们首先开展“红色足迹寻初心”活动,在村文化礼堂重温入党入团誓词,走访村内留守老人、老党员和老军人,收集整理郑店村婺剧传承故事20余则,结合“两弹一星”精神拍摄制作《红砖映初心》红色微课2期,为乡村红色宣传注入鲜活素材。
结合建筑工程学院专业优势,实践队组建了全站仪测绘小组与激光扫描技术团队,重点对郑店花厅、琐园严氏宗祠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数字化建档。队员们顶着烈日穿梭于古村落间,用激光扫描技术完成2栋明清民居榫卯结构的精密测绘,获取三维点云数据10余万组;运用BIM技术构建古建筑数字模型,清晰呈现梁架结构、雕花细节等传统建筑智慧,为后续修复保护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为让红色精神传遍乡村角落,实践队分赴金华市内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区开展“两弹一星”精神巡回宣讲。从村民活动中心到田间地头,队员们通过故事分享、视频展播、红色曲目教唱等形式,开展宣讲活动12场,覆盖群众800余人次。在澧浦镇文化广场的宣讲中,老党员们与队员们共同追忆峥嵘岁月,现场掌声此起彼伏,红色基因在互动中不断传承。
科技支教,铸魂“童”行:分层课堂启智慧,适老服务暖人心
“建筑科技启蒙课堂开课啦!”7月5日清晨,郑店村村委会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实践队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设计了分层科技支教活动:为低年级学生准备“筷子搭桥”力学实验,通过承重测试讲解简支梁原理,30余名孩子在动手实践中初识建筑力学;向高年级学生开放迷你全站仪实操教学,指导完成村级平面图测绘,培养空间认知与工程思维。
科技赋能不止于青少年,更延伸至乡村老年群体。队员们开设“反诈生活小课堂”,手把手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支付、视频通话等功能,编写《老年人智能设备防诈骗使用手册》,自拍自导自演《暗涌》国家安全微电影;结合适老化改造调研,走访澧浦镇6个行政村,通过问卷法、访谈法收集老年群体居住需求数据300余条,剖析城市更新技术应用于乡村适老化改造的难点,形成《乡村适老化改造可行性建议》初稿。
实践队还与村“两委”结对,化身乡村“科技管家”:用无人机开展巡河巡村行动,排查河道垃圾与村落安全隐患,撰写安全报告3份;协助开展反诈防拐宣传,模拟诈骗链接测试提升村民警惕性,设计防拐演练活动覆盖村内20户家庭。
和美乡村,助韵“善”行:非遗融合赋新能,文化惠民润乡风
“榫卯里藏着戏曲密码,古戏台连着乡村记忆。”实践队深耕“非遗建筑+地方戏曲”融合实践,在澧浦镇开启古戏台保护与文化活化行动。队员们指导村民用木材制作“戏曲舞台微缩景观”15件,让传统建筑技艺在手工实践中传承。
为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实践队还开展系列传统文化课堂:组织漆扇制作、扎染体验、风筝绘画等活动,教授村民传统工艺技法;举办“红色文艺汇演”,队员与村民共同演绎婺剧选段、红色歌曲,用艺术形式传递文化自信。此外,队员们协助清理村落公共区域、为老人教授八段锦养生操,用实际行动践行“和美乡村”建设理念。
从红色文化宣讲到古建筑数字化保护,从科技支教课堂到适老化服务调研,红砖青年实践队以专业所长服务乡村所需,累计完成历史建筑数字化建档2栋、开展宣讲活动12场、举办科技文化活动20余次,形成调研报告1份、实践视频15条,获当地政府与村民一致好评。未来,实践队将继续深化“红色+建筑+乡村”融合模式,用双手筑起乡村振兴梦,以初心守住文化根脉情,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持续绽放。
(通讯员:应相恩及“红砖青年”暑期社会实践队成员)